食物

|共361篇|

韓國觀眾:戲院可以不去,爆谷不可不吃

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繼續「清零」政策,各國自有決定。南韓嚴格防疫日久,近日亦終於放寬措施,包括戲院恢復場內飲食。但即使過去一段長時間,只准在院內呷汽水,而不得吃爆谷也好,韓國人也沒疏遠這種小食,並沒看視它為「看戲附屬品」。在他們心中,電影可以不看,爆谷不可不吃。

【COP26】人類飲食單一化危機

食物不只滿足人類口腹之慾,還承載本土文化和反映生態多樣。英國飲食記者 Dan Saladino 最新著作 Eating to Extinction 卻警告,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食物種類正急劇下降,不少地方菜和非主流食材步向絕跡,威脅著全球糧食安全;當巴黎人容忍 Starbucks 進駐林蔭大道,這股趨勢也危及地方文化承傳。

日本現代化奇蹟的幕後功臣:騎單車的外賣仔

近年,Deliveroo 等外賣速遞程式大行其道,吸引很多人投身「外賣仔」行業,很多學生以單車代步或徒步上陣。在日本,外送服務稱為「出前」(でまえ),起源於江戶時代,是很多代國民的集體回憶。這一班外賣仔,餵飽了無數的日本打工仔女,是該國走向 20 世紀經濟奇蹟的幕後功臣。

帝國飲食史:猶太移民如何為英國帶來炸魚薯條

英國有著悠久的帝國歷史,以及當代發展出來的民主制度,這些強大的軟實力,成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同時,移民亦在科研、工商、文化等領域作出貢獻,令英國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其中最明顯是飲食方面,除了英國大街小巷輕易找到的亞洲菜館,「英國國寶」炸魚薯條就是由猶太移民帶入當地。

Ryan Fung:糧食危機下的植物肉大茶飯

疫情肆虐、經濟衰退、氣候變化、國際衝突…… 統統都為全球糧食危機火上加油,植物肉則提供了一個契機,讓全球過渡到生態可持續、社會平等的農業模式。雖然過程絕不容易,但只要大家願意踏出第一步,下回在餐廳親身試試植物肉,感受一下健康科技食品的美味,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南韓物價飆升,「元凶」竟是熱浪?

港人久未訪韓,想念的除了風光名勝,還有既地道又便宜的韓式料理。但今時不同往日,現時在首爾街頭吃碗水冷麵,也要花約 70 港元。事實上,南韓通脹持續惡化已久,消費物價指數連續第 4 個月上升逾 2%。這除了歸咎於國際燃油價格,熱浪來襲竟也是另一「幕後黑手」。

植物牛肉之後,是植物海鮮浪潮?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糧食需求隨之上升,而且平均消耗更多肉類。要滿足人類無止境增長的食慾,仿製出肉類香氣、味道及口感的植物肉也許是解決方案之一,像美國植物肉品牌 Impossible Foods 的「不可能植物牛肉」經已推出市場。植物牛肉先拔頭籌,緊隨其後的大有可能是植物海鮮浪潮。

沒有意粉、薄餅與番茄,古羅馬人吃甚麼?

說到意大利菜,大家自然聯想到意大利粉和薄餅,但這些菜式才幾百年歷史,如今必不可少的番茄,也是從南美引進的 17 世紀新食材,那麼熱衷大排筵席的古羅馬人,究竟有甚麼好吃?旅居意大利作家 Susan Van Allen 就在 BBC 專文介紹,一家開在羅馬古道旁的意大利餐廳,如何復刻重製 2,000 年前的古羅馬佳餚。

德國人打獵覓食,也是「良心」之舉?

以咸豬手及香腸聞名於世的德國,豬肉消耗量冠絕歐盟。聯邦食品及農業局資料顯示,去年人均豬肉消費量約為 32.8 公斤。當地屠宰業更是規模龐大,惟去年疫症大流行,多間肉品加工廠爆發大規模感染,另有報道指工場環境惡劣並壓榨勞工。不少德人轉以狩獵獲取肉食,試圖自給自足。

冷藏食品簡史

青豆看似毫不起眼,卻總成碗中焦點。香港人無法理解,為何燒賣上會有這東西,只覺「篤眼篤鼻」。很多人更從香蒜意粉拗到揚州炒飯,爭論這些青豆的存在,是畫龍點晴抑或畫蛇添足。但其實以它為首的冷藏食品,又是如何走進冰格,再走上飯桌?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就以專文介紹這段陌生而有趣的食物史。

茶里:我在台灣吃過的港式料理

不知道台灣人是不是誤會了香港人很喜歡吃三色豆,有好幾次我居然在燒賣內吃到,而且還是青豆放得最多,讓我差點吐出來。炒飯就算了,至少遞上來時我還能看見它們,可以逐顆逐顆挑走;但混在燒賣餡內,要食客咬開才發現「中伏」,真的是罪大惡極。香港的燒賣,是絕對絕對不會混進三色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