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諺語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道出飲食反映人的性情、偏好。不僅如此,近日有科學研究發現,數千年前農業的興起,可能影響了人的發音系統。
食物
|共361篇|
暴飲暴食問題,找到同伴就好了?
美食當前,大快朵頤不是問題,抗拒才是罪行。但假如是飲食失調人士,即使不餓或已經吃飽,仍停不了暴飲暴食,便需多加注意。創立於美國的「過量進食者匿名組織」,便在英國舉辦互助會,讓暴食症患者分享自身經歷,一起克服「口腹之慾」。
陶傑:餃子工藝
由大陸移民來香港的山東婦女、「灣仔碼頭水餃皇后」臧健和女士逝世。她 1977 年來香港,在灣仔碼頭推一架小木車,賣北方餃子,香港人喜歡吃,最終自食其力,成為億萬富翁。要香港人喜歡吃北方的餃子,不是容易的事。餃子分為南北兩大派,廣東人一向認為餃子類食物,是南勝於北。
貧富兩極化,哪些國家是「肉食大國」?
即使不少人信誓旦旦向肉類說不,統計數字卻顯示,過去半個世紀,全球肉類消耗量不但有增無減,並且由 1960 年代的 7,000 萬噸急速上升到 2017 年的 3.3 億噸,增加幅度接近 5 倍。
Gloria Chung:最應該消失的食物是盆菜?
前陣子蔡瀾先生不是說最應該消失的食物是火鍋嗎?我說,應該是劣質的盆菜。
「荷蘭模式」能養活全世界嗎?
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中,全球人口將達到 96 億,養活全人類,是未來最重大的挑戰之一。除了提高糧食產量之外,改變耕種方式,是一個大方向,譬如荷蘭目前興起的,毋須依靠土壤、光照、灌溉和滅蟲的新型耕種方式。
末日飲食指南:地球最後的晚餐,你最應該吃甚麼?
人在亂世,更需未雨綢繆。囤糧防末日,已非超級富豪的專利。但老百姓資源有限,肯定沒有那麼豐盛,菜肉飯湯樣樣齊備。假如只能挑選一種食物,該吃甚麼來續命求存?英國廣播公司全新播客節目 All Hail Kale 從前人經驗及營養學家的角度,探索最有營養的末日飲食指南。
罐頭牛肉的誕生與衰亡
Fray Bentos 這個烏拉圭小鎮,既誕生了 20 世紀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英國罐頭食品品牌,亦改變了烏拉圭的經濟,成為全球糧食生產工業化的先行者。在兩個世紀前,肉類屬於奢侈品,罐頭牛肉和其他加工食品,迅速成為歐洲各國基層百姓家中必備之物,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吃得起牛肉。
雞,人類改造自然的未來化石標記
雞隻經歷數千年緩慢演化,何解在短短數十年間基因突變,骨骼急速長大,骨質卻疏鬆易變形,在全球極速繁衍多達 230 億,是野生禽鳥總數的 3 倍。不尋常的丕變,全歸因於人類數十年的工業改造,將會透過化石銘刻在數十億年的地球史上。
沒罐頭刀世代:罐頭商該如何自處?
或因不健康,不少人開始逐漸摒棄罐頭食物,甚至家中連罐頭刀也沒有,近日「華爾街日報」專文報道,老牌吞拿魚罐頭生產商正掙扎求存,努力轉型討好年輕一代。
為何小孩食物過敏愈見廣泛?
有人會對花生、蠶豆、奶或蛋等食物有過敏反應,最近甚至連芝麻,亦被列入可能致敏的食物之一。於倫敦國王學院從事小兒過敏研究的 Alexandra Santos 博士便指,現時全球兒童對食物過敏的問題,比以往更嚴重。研究人員正努力找出當中原因,並設法應對。
紅極一時的罐頭湯,是否還能繼續佔據美國人的餐桌?
當健康意識有如洪濤巨浪般席捲美國的快餐店與連鎖超市,受到衝擊的不僅是麥當勞、肯德基等而已,曾被視為美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全球百大品牌之一的金寶湯(Campbell Soup),也來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Gloria Chung:當垃圾食物成為集體回憶
知道快要失去才會珍惜,這就是香港人對於所有集體回憶的悼念方法。想起來,廚師腸真的是無遠弗屆,出現在香港人的每個角落,茶餐廳、燒烤場、麵包店、甚至家中餐桌,都是廚師腸的天下。
等死的過程,魚比人類知道得多
物競天擇,雖是大自然法則,但在部分現代人的價值觀中,不求捕獵和殺戮,懂得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命,卻是人類靈性的展現。不過,生活中的無知往往最殘酷。綜觀全地球的生物,等死的過程,魚類比人類要清楚得多。在不同肉類的屠宰流程中,對魚,人類可謂最不人道。
從連網番茄到荷蘭食物谷,一場食物創新之旅
當流動通訊產業走完 10 年的爆炸性成長,哪個產業將會引領下一波人類經濟的走向?答案或許就在你的餐桌上。
一場悄然醞釀的食物新創革命
2050 年,你餐桌上的食物會是甚麼樣子?
甲醛牛奶、有鉛芝士:19 世紀合法的黑心食物
頭髮豉油、孔雀石綠、毒奶粉,到今年傳出毒大閘蟹,食物安全問題無日無之。猶幸生於現代,政府機關尚可用科學技術檢測食品。但西方工業革命後的 19 世紀末,化工業崛起且在無法規限的情況下,應用於食品生產上,曾鬧出不少食物安全問題。美國記者 Deborah Blum 本年推出新書 The Poison Squad,講述美國化學家 Harvey Washington Wiley 為食物安全作所的貢獻,日前 Blum 就接受澳洲廣播公司訪問,帶大家回顧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黑心世界」。
每天只吃相同的食品,可以嗎?
世上總有人鍾情於一些食物,可以天天吃,甚或餐餐吃都不會厭倦。試想如果所喜愛的食品剛好是健康食品,那麼久而久之,身體不就可以變健康了嗎?所以近年的確興起把一星期的健康飲食放進食物盒,然後天天吃同樣的東西。但從專家角度,這究竟是否好主意?
芝麻也會過敏?
食物可以充飢,卻也可以殺人 —— 若你對它過敏,那就足以致命,即使是區區一兩粒芝麻。美國國會在 2004 年通過「食物過敏原標籤和保護消費者法」,規定食物標籤必需以常見名稱列明 8 大食物過敏原:奶、蛋、魚、貝類、木本堅果、花生、小麥及大豆。當時全美逾 9 成有記錄的嚴重食物過敏個案,均由這些食物引致。不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如今懷疑,當中或許有所遺漏。局長 Scott Gottlieb 本週宣佈,芝麻將有可能新增為主要食物過敏原之一。
一茄不如一茄,番茄味道大不如前?
也許你也聽過家中的長輩抱怨現時買到的番茄,味道跟以前相比,差太遠了。要煮出茄味濃郁的茄醬,有些廚師會選擇用上罐頭茄膏或罐裝番茄,認為比起只用鮮番茄味道更好。現時新鮮番茄的味道真正有此難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