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工廠
|共38篇|
法國乾旱,全因 Volvic 礦泉水?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今年夏天法國各地受乾旱禍害,就連礦泉水源之一的法國城鎮沃爾維克(Volvic)也無法逃過一劫,當地村落已實行限水禁令。不過,許多人將問題歸咎於 Volvic 等知名礦泉水品牌,控訴這些工廠每年大量抽水。到底法國人被迫減少用水,跟礦泉水工廠「搶水」有關嗎?
家業變負累?中國「廠二代」的發展困境
創業難,守業更難。但對中國數以千計的「廠二代」來說,最難恐怕是守住父輩所創的「業」。他們所繼承的傳統製造業,當初靠著密集勞動模式蓬勃發展,如今卻因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以及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的競爭,至少 3 分 1 難以為繼。能否破舊立新、擺脫困境,成為這些接手的 8、90 後最大難題。
新再生能源科技:用磚頭儲藏熱量
現時,重工業佔全球碳排放量大約 4 分之 1。從製造鋼鐵到嬰兒食品,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熱能,目前大部分工廠都通過燃燒化石燃料來獲取所需能源,其他替代能源都無法穩定供應得到工廠所需的熱能。於是,熱量電池成為大熱科技,「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報道,很多初創企業正爭相研發儲熱磚頭。
屢捲污染醜聞,比亞迪電動車進軍香港可行嗎?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指港府計劃在 2027 年前引入電動的士,比亞迪是合作夥伴之一。不過有聲音質疑比亞迪車的品質;湖南長沙比亞迪工廠去年又傳出污染問題,造成工廠附近兒童身體不適,觸發居民集體抗議,對汽車品牌乃至其進軍國際市場,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一間中國投資的魚粉廠,為岡比亞人帶來的痛苦
西非國家岡比亞(Gambia)只有面向大西洋的 80 公里海岸線,漁業亦只佔 GDP 2% 左右,魚類卻是當地重要糧食組成部分,國人每年平均消耗約 29 公斤魚,超過世界平均值的 20 公斤。但近年中國投資的魚粉廠在當地生產魚油和魚粉,出口至中國、歐洲等其他地方,正在漁業資源、成本和環境等各方面影響當地社會。
台積電在鳳凰城設廠:美國新工業政策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升溫,在日漸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之下,美國大力推動「友岸外判」政策,希望與盟國就重點高端產業,建立一條龍生產線,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近日,世界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就加大在美國的投資,於亞利桑那興建新廠房,其於當地投資總額將達到 400 億美元。
「友岸外判」:美國式的「一帶一路」?
為了控制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政府近月提出「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把生產線轉移到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但受到不少學者爭議。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香港道別式】年月的淬鍊 面臨收地的悦和醬園
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悦和醬園正正位於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餘下階段發展的工程範圍,預計清拆日期約為 2023 年或以後。面臨收地,已有 80 年歷史的香港老醬園或會停產,甚至停業。面對命途多舛,第三代負責人龐中衡(Jack)仍然努力不懈,四出尋找搬廠的可能。
【香港道別式】心血結冰 德保雪粒被收地
隨著北部都會區發展,多個本地傳統鄕郊工業正面臨收地威脅,包括日前我們採訪過的「志記鎅木廠」。今集「香港道別式」我們就前往了解「德保雪粒」的日常運作,以及收地對工廠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
後疫情的越南,正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現時,世界各國的抗疫政策依然南轅北轍,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陣營。這種政策差異,可能會造成經濟洗牌,有輿論就認為新加坡會藉此搶佔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個東盟強國越南,早在今年 3 月就宣佈全面開關,一步一步向世界工廠的地位邁進。學術平台「東亞論壇」的評論,就分析越南如何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北韓國產啤酒,原來歐洲「進口」?
北韓的「朝鮮中央通訊社」最近發表報道,慶祝大同江啤酒廠營運 20 年。文中強調酒廠是在「金正日主席的關懷下建造」,目的是「為人民生產最優質啤酒」。兩代領導人金正日及金正恩更曾多次到場參觀,鼓勵員工繼續提升啤酒的風味。大同江啤酒的確廣受歡迎,但北韓人卻不知這種獨特風味源自歐洲。
呂嘉俊:米香河粉未成絕響
河粉真是令人又愛又恨!愛它幼滑細薄,不黐不黏,略帶煙韌,入口富米香,用來做魚蛋粉、越式牛肉河、乾炒牛河,各有特色。恨它質素飄忽,有時膠質重、沒米香,厚厚實實。為甚麼河粉會時好時壞?即使是同一間店,同一家粉麵廠,為何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質感和味道呢?
越南設廠:歐洲企業為何離開中國?
地緣政治衝突,加上成本高漲,很多本在中國落腳的歐洲企業,如今另覓設廠之地。「德國之聲」報道,云云亞洲國家中,越南沒因兩年疫情而經濟收縮,世界銀行更預計今年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約 5.5%。這令當地被看高一線,成為理想的生產線副選。不過,在華投資的吸引之處仍無法忽略。
【烏克蘭戰爭】馬里烏波爾最後堡壘:鋼鐵廠
俄羅斯早前聲稱,已控制烏克蘭沿海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但情報消息指,依然有烏軍負隅頑抗,最後據點是東南部的鋼鐵廠 Azovstal Iron and Steel Works。該處為歐洲最大型冶煉廠之一,擁有龐大的地下碉堡,近千名平民婦孺還在地底避難。
義烏:日本百円商店之鄉
百物騰貴加上日元貶值,百元均價店在日本變得更為重要。只是「100 日元」這個劃一價格,本為業界龍頭 Daiso 在 45 年前定下,這類商舖卻能死守此價至今,則仰賴中國浙江省義烏市的廉價批發。NHK 新聞節目「現代焦點」派員實地採訪,了解此城怎樣成為「百円商店之鄉」,疫症之下又有甚麼改變。
Ryan Fung:綠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但在這個仍未以低成本煉出綠色鋼鐵的過渡時期,中國這個「鋼鐵出口大國」,隨後也會繼續壓抑鋼鐵產能:出口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消耗了能源,把污染和碳排放留給自己,得不償失,相信中國今年整體鋼鐵供應會低於去年。而疫情若無明顯惡化,鋼鐵、鐵礦石等資源價格在未來一、兩年,也只會愈來愈高。
創新與競爭法:美國制霸科技戰的重要板斧?
中美新冷戰愈演愈烈,兩國在一些關鍵領域上正面交鋒,特別是科技研發。今年 6 月,美國參議院跨黨派大比數通過「創新與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授權聯邦政府動用約 2,500 億美元撥款,提升美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各高端技術的競爭力。哈佛大學的創科政策專家 Julia Voo 就在「東亞論壇」撰文,分析該法案會發揮甚麼作用。
失敗的氣泡:越南工廠篇
越南工業區近月爆疫,為全球運動鞋及智能電話供應帶來風險。當地政府已下禁令,要工廠選擇讓工人留在廠區不得外出,或是直接關閉工廠。傢具公司 Truong Thanh Furniture 就選擇前者,幾個星期以來,倉庫內 200 多名員工都留在工廠工作及生活,極少與外界接觸。但防疫措施難以達至滴水不漏,病毒仍經由送貨司機傳播,「工廠 Bubble」就此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