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

|共32篇|

氣候變化會改變動物的大腦與行為?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令地球溫度急升,降雨量和季節驟變,以及海洋酸化。許多物種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劇變,甚至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生物學家及神經科學家 Sean O’Donnell,試圖找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物種的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牠們在適應環境時的可能反應。

按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妨礙科學研究?

使用工具,曾經被視為人類獨有技能,後來接二連三有研究證明,有個別物種同樣懂得運用工具。這些研究看似挑戰人類中心主義,但演化生物學家 Marlene Zuk 在科學雜誌 New Scientist 指出,如此以人類習性衡量動物,只會曲解生物演化原理,長遠不利科學研究。

【物種演化】自瀆也是適者生存的必要技能?

對衛道之士而言,自瀆是色情氾濫的縱慾結果,是無關生育的非自然行為,但其實自瀆在動物界相當常見,黑猩猩更會 DIY 性玩具以自我愉悅。最新英國科學研究發現,靈長類動物可通過自瀆提高生殖成功率,並有助避免性傳播感染(STI),背後存在進化論的依據。

人類的 Y 染色體終將消失?且看棘鼠如何自救

人類的基因組由有 23 對染色體,其中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男性有一條 X、一條細小的 Y 染色體。人類會否誕下男嬰,由 Y 染色體上的睪丸決定因子(SRY DNA)決定,但早在 2014 年已有研究提出,Y 染色體正在退化,有可能在 1,100 萬年後完全消失。近期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就從失去 Y 染色體的棘鼠身上觀察到決定雄性 DNA 的演化方式,或會是未來人類延續的參考。

從黑猩猩身上,了解人為何兩腿走路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寫道:「原始人需要雙腿行走才能騰出雙手⋯⋯ 如果手和手臂慣於用在運動能力上,就幾乎不可能臻善至足以製造武器,或者投石、擲矛時對準目標。」發展出一雙巧手,是人類先祖從四肢變成雙腳行走的理論之一。科學家一直就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爭論不休,英美人類學家近日就通過觀察黑猩猩,提出人類雙腳行走的能力,乃於樹上發展,而非地下。

企鵝原來曾住在熱帶地區?

地球上甚少動物演化成企鵝般,能於冰冷的極地環境生存 —— 像皇帝企鵝擁有多層保溫羽毛、使血液保溫而交錯分佈的動、靜脈血管,還有可抵禦近攝氏零下 26 度低溫的腹部脂肪。誰又會想到,最近科學家重構企鵝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程,才揭曉其祖先竟是來自熱帶地區,還見證了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

為何這麼多男孩喜歡冒險?

早年研究指出,人的大腦直至 25 歲才完全發育,青春期的青少年正處於情緒高漲、敢於冒險的時候。不過,部分男性青少年,似乎比女性更熱衷於從高處一躍而下、跳橋、游往危險水域等冒險行為。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男性比女性更投入且停不了冒險的原因複雜,包括大腦運作方式與男女演化差異的結合。

大熊貓演化吃竹,靠偽拇指

海洋公園飼養的大熊貓安安近期傳出食欲不振消息,園方昨日表示,已於早上 8 時 40 分讓安安接受安樂死。安安終年 35 歲,相當於人類的 105 歲,創下人工飼養最長壽雄性大熊貓紀錄,只比雌性紀錄短 3 年。人們花了極大心力和金錢去保育現代大熊貓,才成功讓他們從瀕危變回易危,但大熊貓及先祖一路走來,還是試過藉演化適應生存環境,其中在進化壓力下產生變化的偽拇指,就是食竹的不可或缺的幫手。

動物也有藝術眼光?

欣賞美,並非人類獨有的恩賜。倫敦動物園一隻叫 Congo 的黑猩猩,會用鉛筆和顏料作畫,由最初潦草隨意,演變成後來具構圖感;其中 3 幅於 2005 年一拍賣會上以 18,122 美元售出。但如果沒經過人類的馴養和訓練,生於野外的動物,能否找到在紙上揮毫的目的或意義?

從倭黑猩猩愛分享,看人類演化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自然仰賴彼此合作來生存和發展。但社會生活少不免利益糾紛甚至嚴重衝突,如何調和爭執、善待他人,成為一大考驗。剛果民主共和國蘿拉亞倭黑猩猩保護區,棲息著同樣是社會性動物、要面對各種「猩際關係」的倭黑猩猩(bonobo)。園區研究人員便嘗試觀察牠們的行為,從而瞭解人類如何演化一顆善良的心。

以武止戈:史前人類殲滅暴戾人種,繁衍溫馴後代?

沒有文明的原始狀態下,人類是彼此殺戮,還是和諧共存?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家新書,透過遺傳學與自然史依據,用人類學方式介入這場討論。他推斷追求和平的史前人類,曾經集體殺害暴戾兇殘的人種,使人類演化過程中自我馴化,令文明得以建立。

動物武器的演化,如何透視人類軍備競賽?

人類自古便對動物身上的武器目眩神迷,無論是雄鹿的分支鹿角、乳齒象的巨型象牙、銳不可當的犀牛角,往往都巨大得不成比例。為此著迷不已的美國生物學教授艾姆蘭,多年來埋首研究這些動物武器,結果發現其演化邏輯,竟然與人類軍備改良歷程極其相似,成果發表成著作「動物的武器:從糞金龜、劍齒虎到人類,看物種戰鬥的演化與命運」。

參與戰爭的,為何總是男人?

花木蘭以女性身從軍的故事只是一篇文學作品,但古代不論中外,皆有女性上戰場的確實記載。諸如隋末唐高祖李淵第三女,平陽公主所統率的「娘子軍」、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帶領法蘭西王國軍隊的聖女貞德,都是馳騁沙場的女性。然而,何以女性在戰場的身影少之又少?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生物學院研究生 Alberto Micheletti 以生物學角度解釋戰爭為甚是男人的遊戲。

上班族累成狗,「腦力」究竟用到何處?

沒有體力勞動,沒有日曬雨淋,但坐在公司一天,打字開會覆電郵,回家仍是累得像狗,躺在梳化不願動。這種精神疲憊從何而來?白領從不明白,專家也無從解釋。研究自控、動力和疲倦的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 Michael Inzlicht 直言:「這是一個謎。」但精神倦怠人便容易出錯,工作效率低下,僱傭雙方皆輸。為了設計安全充實的工作環境,一些科學家嘗試找出「腦力」流失之謎,得出兩個主流假設。

花的演化史

提起演化,多數人會聯想到動物,對植物的演變則所知不詳;博物館的古代化石展覽一般亦僅限於動物,甚少出現花卉化石--其實花卉同樣有其演化歷程。美國傳粉生態學家 Stephen Buchmann 在「花,如何改變世界」(The Reason For Flowers)一書就為花卉祖先的上古自然史補遺。

【慎入】蟲蟲交配攻防戰,體現自私基因

性愛帶來歡樂,但在動物生存演化方面而言,性愛卻有另一種層面的苦味。適者生存,生物在傳宗接代方面卻十分下苦功,嘗試讓最具生存優勢的個體繁殖,製造出品質最佳的後代。以進化論的角度看,美麗標誌著健康、健碩和生育力強,都為理想伴侶的條件,因而具性吸引力。性愛的愉悅某程度是促進生育的獎勵,但有些物種的雌雄相交,卻激烈得使科學家也感到好奇。稱為「四紋豆象」(cowpea seed beetle)的昆蟲就是其中之一。

科學盲的直覺,可以教科學

小朋友理解世界跟大人不同,例如他們以為能動的東西就是生命,如會行走的火車模型、機械人就跟小動物一樣;反而不能走動的植物,卻不認為有生命力。小孩能感受物件的重量,看見物件的體積,但他們不會了解質量與原子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及認知學家 Andrew Shtulman 稱之為「直覺理論」,他認為這些「直覺理論」是大問題,因為不單只是小朋友,不少成人仍持有這些「直覺」,英國作家 Steven Poole 早前就在華爾街日報淺論「直覺理論」,指出它們在日常生活及教育層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