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共81篇|

氣候變化會改變動物的大腦與行為?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令地球溫度急升,降雨量和季節驟變,以及海洋酸化。許多物種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劇變,甚至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生物學家及神經科學家 Sean O’Donnell,試圖找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物種的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牠們在適應環境時的可能反應。

【展覽】看不見的山徑 應被看見的努力

市民或熱愛郊遊的人士,要怎樣才可保護山徑及自然環境?本地慈善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近日舉辦一個展覽,名為「『看不見的山徑』新書展覽 —— 之間 IN BETWEEN」,除了是介紹其新書之作,亦有不少展品及資訊,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香港的山徑設計,理解甚麼是「可持續山徑」,從而明白山徑保育的重要性。

【專訪】香港 ESG 市場報告:上市公司最少十年,才能追上港交所新規要求

香港永續策略顧問有限公司(HKSSA)上月發表「ESG700+ 香港 ESG 披露概況調查」報告,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假設 50% 的上市公司每年投入 1.3 億元港元,估計市場最少需要 10 年時間,方能基礎達到港交所根據 ISSB 框架而修訂的 ESG 新規。HKSSA 董事林鐸靈接受 *CUP 媒體訪問時表示,希望透過此報告收集聲音,向港交所反映市場狀態,看看港交所會否進一步回應,或存在修訂空間。

【展覽】看見.齊柏林 ——「看見台灣 10 週年攝影巡迴展」

今年為「看見台灣」上映 10 周年,齊柏林基金會籌劃多時的「改變的力量 —— 看見台灣 10 週年攝影巡迴展」,從已故導演齊柏林留下的 60 萬張空拍照片、25 年來的心血,選出精華的一部分,於今年 8 月起分別於台北、高雄及台中三地展出,讓觀者再次以鳥瞰的方式,於雲上的高度欣賞山川、河流、大海及城市的珍貴影像,以及再次審視自身與環境的關連。

核武誕生,在我們體內留下甚麼烙印?

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原子彈,觸發大半個世紀的核武競賽。雖然未有毀滅世界,但在廣島長崎原爆後,人類進行了超過 2,000 次核試,這些蘑菇雲改變了地球的大氣化學構成,連鎖效應甚至深入每個生物體,乃至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細胞之中,是人類在地質年代留下的重要印記之一。

走回頭路?意大利擬立法禁人造肉

近年綠色飲食潮流興起,人造肉食品愈來愈普遍,意大利卻反其道而行,擬立法禁止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等食品,違者可被罰款高達 6 萬歐元,生產工場亦要關閉。該議案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飲食文化和農業傳統,不過科學界認為立法只會阻礙科研發展,甚至打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戰火下另一犧牲品:烏克蘭生態環境

俄烏戰爭持續一年,這場戰爭給烏克蘭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數以千計的房屋和建築物遭到砲擊,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基建設施被燒成焦炭和殘骸,環境也是戰爭中的犧牲品,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當地生態系統。自戰爭開始以來,烏克蘭環境部記錄了近 2,300 項因戰爭造成的環境破壞證據,尋求法律挑戰,旨在利用國際法,迫使俄羅斯為戰後的環境損失賠償。

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最新戰場:環境仲裁

近日阿塞拜疆對同屬南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提出法律挑戰,指控亞美尼亞在佔領具有主權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近 30 年期間,破壞當地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這是首次有國家根據「伯恩歐洲野生物種保育和棲地公約」(Bern Convention),尋求與他國之間的仲裁,如果阿塞拜疆勝訴,將會開創先例。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反 ESG 浪潮在 2023 年會持續嗎?

滙豐全球研究(HSBC Global Research)1 月發表的報告指出,2022 年反 ESG 浪潮興起,在美國尤為普遍。ESG 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有不同含意,而在反 ESG 運動中,進行投資決策時會故意不把 ESG 問題納入考量。由於共和黨在美國中期選舉贏回眾議院,報告預計 2023 年會有更多反 ESG 的活動持續。這將帶來甚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