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頌恆神父生於澳洲,1985 年來到香港,多年來扎根廟街服侍弱勢社群,得到「廟街神父」的稱號。近月他多了「點心神父」這個暱稱,皆因其創辦的非牟利機構 MercyHK 於 9 月在廟街開設社區飯堂「慈悲香港食堂」,為區內的無家者、吸毒者等有需要人士提供溫飽。食堂聘請員工的唯一要求,竟是「曾有定罪紀錄」,希望藉此幫助更生人士就業,在水深火熱的佐敦,為沒有盼望的人提供一線曙光。
就業
|共52篇|
綠色能源熱潮下,被迫遷的印尼受害者
邁向綠色能源的轉型過程,未必人人受益。像印尼政府計劃在倫龐島(Rempang)發展生態城,包括興建一家中資太陽能玻璃廠,為印尼生產更多太陽能板鋪路,但這個決定讓島民成為了受害者,因被迫搬遷而爆發示威。
美國勞動力不足,是因為少了「工作狂」
過去 3 年進入後疫情時代,美國工人短缺,企業難以請人。人們普遍歸咎於失業救濟金過於慷慨、外地輸入勞工不足、太多工人患有長新冠,或純粹因為人類愈趨懶惰。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分析了去年的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減少了的工時,大部分來自就業人士,反映了工人還在,他們只是不再如以往般拼命地工作。
青年失業有罪:16 世紀英國保就業法令
青年失業可以是政府施政、教育制度及經濟環境促成,但原來曾幾何時在英國,失業青年需要負上刑責。歷史學家 Tim Wales 研究指出,英國伊利沙伯時代曾實施嚴苛法令,把青年人無業列為罪行,以穩定疫後勞動力供應,同時確保青年受工作紀律約束,以防社會道德風氣敗壞。
溫哥華和多倫多以外:加拿大如何吸引移民去小城?
加拿大宣告大幅放寬「香港救生艇」,以降低移民門檻「搶人才」。過去一年,加拿大人口急增 100 萬,當中多達 96% 來自移民人口,為了讓全國更平均得到移民的好處,以補充各地勞動力與生育率不足問題,加拿大各級政府亦多管齊下,讓移民從溫哥華、多倫多等大都會,流向其他中小型社區。
無分男女,皆會有大量美國工作被 AI 取代?
在美國,年齡介乎 25 至 54 歳的女性,就業人數於今年 4、5 月回復至疫情前水平,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高盛集團經濟學家預測,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技術或取代大部分職位;另一項研究顯示,儘管美國勞動力市場以男性佔多數,但受此趨勢影響的在職男性有 58%,而受影響的女性工人則高達 79%(近 5900 萬人)。
南韓年輕人創業夢:開便利店
南韓最近出現一個現象,愈來愈多 20、30 歲的年輕人不做打工仔,爭著自己開便利店,背後原因為何?隨著更多年輕一代加入這個行業,便利店在推銷和營運模式上亦有所轉變,更貼近年輕顧客的需要。
未來就業報告:AI 趨勢下,全球 5 年內或流失 1,400 萬職位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2023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科技正在改變所有的工作角色,隨著綠色轉型、科技、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近 4 分之 1 工作崗位將會發生變化,全球 5 年內可能流失 1,400 萬個職位。
為何中國年輕一代愛拜神,也愛自比「孔乙己」?
中國各大廟宇每逢假日就會排起長達數百米的長龍,善信大多是青年。據「路透社」報道,因現實中年輕人面對眾多高學歷畢業生競爭,而經濟環境有待復甦,惟有寄望神明助其順利找到合適工作。不少人更因深感自己學歷高,但相稱職位難求,而自比「孔乙己」。
當國家的公務員,即使減薪也願意?
疫情以來,一直傳出中國就業市場慘淡的消息,包括 2020 年的學士學位畢業生無薪實習、上千名畢業生爭奪深圳財務顧問公司一個職位空缺,到今年 6 月份 16 至 24 歲群組失業率近 2 成。想找工作,有時自貶身價也不得其門而入。私營企業雖已成為中國經濟主體,但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者的能力下降,相比之下,公務員職位愈來愈受年輕一代歡迎,投考數字屢創新高。
製造大國的青壯年,開始拒絕到工廠工作
中國生產的商品佔全球消費量的 3 分之 1,但據路透社報道,基於普遍教育水平提高,「躺平」風氣日盛、工廠工作條件欠佳等因素,現在中國青壯年已不再優先選擇到工廠工作。這個趨勢令勞動力更加短缺,製造商也苦無對策。
張樂芹:「大辭職」浪潮下,老闆們應如何應對?
疫情未定,但工作模式的演化趨勢已成現實,如果要保持公司在未來的競爭力,我們現在就應該重新制訂相關的人才政策,放膽摒棄舊有的工作思維,以新心態迎接新常態。
為工作,印度青年遠赴加國
印度失業率持續高企,年輕人在國內求職無望,紛紛萌生去意。據路透社報道,旁遮普邦一間外國簽證代辦機構 Blue Line 近年生意激增,每天處理大約 40 名客戶申請。任職該機構的顧問 Lovepreet 坦言:「這份工作我已做了 4 年,我今年或明年也會去加拿大。政客們不斷承諾向我們提供政府工作,卻從未兌現。」
全球經濟陰霾下,澳洲就業空缺為何再創新高?
疫情持續差不多兩年,大大打擊全球經濟。經濟倒退,人們減少消費和投資,一般而言可能會推高失業率,可是澳洲卻剛剛相反,就業空缺數字持續高企。墨爾本大學經濟學教授 Jeff Borland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這個吊詭的現象。
疫情下為何出現「大辭職」現象?
疫情令很多工作朝不保夕,各地失業率一度攀升至歷史高位,但依然有成千上萬打工仔決定辭工。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反映,今年辭職人數持續反常高企,8 月有多達 430 萬人毅然辭工,究竟是甚麼因素促成這個「大辭職」(Great Resignation)現象?
救世軍:青年重拾自信變「明日之星」
家恩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並不理想,學校建議她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證書課程。畢業後,她找到一份與設計相關的工作,卻因為未能適應工作及面對客戶所帶來的壓力,短短一星期便辭職。她重新審視自己的前路,但礙於內向、焦慮及挫敗的經驗,令她自信心偏低,對將來亦沒有太多期望。偶然之下,家恩認識了救世軍社工,並參加「展翅青見計劃」成為計劃學員,期望計劃能有助改善其現況,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
茶里:「移居」與「旅遊」的分別
論語言、論文化、論生活模式,台灣的確是世界上與香港最相似的地方。但要說到移居,跟旅遊比可真是差天共地了。
為何美國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
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指出,當地出現破紀錄 1,090 萬個職位空缺,卻仍有 840 萬名工人失業。針對此情況,網媒 Vox 近日發表專文,解釋這種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現象。
英國最缺甚麼工種?
自去年開始,香港出現移英潮,但港人要在他方安身立命,就職會是一大關鍵。BBC 新聞近日引述最新調查指,英國在取消防疫限制的 3 星期內職位空缺迅速增加。在 8 月首星期,英國各地合共刊登 170 萬個招聘廣告,其中對攝影師、農夫、泥水匠等職業需求最大。
廖康宇:讀韓江雪、鄒崇銘「後就業社會」
如果讀者對香港的未來感到不確定,不妨多看一些關於香港研究的書。讀韓江雪、鄒崇銘合著的「後就業社會: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或者可以解答到一些對於未來的憂慮。本書分為 4 部分,每個部分均以短文文集的形式組成,討論有關科技如何影響社會發展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