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伯貝克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 Jean-Marc Dewaele 成長於比利時,切身感受到類似情況:「我幾乎都用法語來閱讀和寫詩,在家裡卻大多說荷蘭語。換上學者身份時,我就是英國人 —— 無論在措辭、態度或習慣上。」他曾對 1,500 名多語言人士進行研究,80% 的人表示其行為會因語言而異,他認為這跟語言引起的「情感共鳴」效應有關。
情感
|共16篇|
AI 情人與性伴侶:人類必上的倫理課
隨著 AI 技術不斷有新突破,不少昔日科幻電影的情節,如今也逐步成真,例如人工智能伴侶與性愛機械人,但人類與機械之間的情感連繫,世人仍然認知不多。有學者便提出跨學科研究,從 AI 情人到性愛機械人,深入探討如何為人機開啟不同的友情、愛情與性關係。
當孩子情竇初開,家長怎應對才好?
當家長面對情竇初開、甚至已有親吻行為的年幼子女,應該如何反應?「紐約時報」記者 Christina Caron 請教了多位專家,幫助家長引領子女探索這人生新體驗。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AI 機械人能演棟篤笑嗎?
笑話要令人發笑,才算得上笑話。偏偏幽默這種概念難以捉摸,甚至同一件事,有些人對覺得好笑,有些人則覺得冒犯。人講笑話已是一門學問,假如讓機械人設計笑話,又否能掌握「笑點」?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
林喜兒:Time —— 關於監獄、罪與罰的故事
贖罪與寬恕,這些人性中最真實的情感,才是劇集的核心。
大象捨身救同伴,是想像還是真相?
早前泰國有 11 隻大象墮下瀑布 Haew Narok 身亡,事發的國家公園有管理員推斷,牠們為救家族一頭被困的小象而悉數犧牲。此一壯舉受到全球關注,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大膽提問 —— 除卻情感因素,大象擁有同理心並會捨身成仁的可能性,到底有多高?對於一對倖存的大象又有何意義?
哪個詞語,最能把人和電腦區分開來?
早前 Google 發表新技術,機械助理以人類語氣打電話為用戶預約時間,機械不再帶合成「口音」,更可以模仿人類思考時發出的嘆詞,整個對話中,接聽者完全沒有察覺到端倪。長此下去,若非看見真人,在電話或是在網上的另一端是人,還是人工智能,已難分辨。要識破人工智能的超完美模仿能力,有何方法?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就進行研究,調查人類如何從用字上作「人機之辨」。
啟蒙運動理性至上? —— 我們所遺忘的思想遺產
根據我們時下普遍認知,17 至 18 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奉理性主義為圭臬。不過,專研法國哲學史的澳洲學者 Henry Martyn Lloyd 卻評論指出,後世對啟蒙運動的認識,往往著眼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體系,以為啟蒙就是主張理性凌駕情感,但其實同代很多思想家都充分肯定人類的感官慾望,啟蒙時代的思想遺產比我們所想豐盛太多。
藝術家們的愛恨情仇,煉就成優秀藝術?
我們總是認為,藝術家之間的感情關係混亂不堪,愛恨交纏又互相折磨,衍生的負面情緒能偶爾轉化成藝術,令人好奇作品背後的花邊故事。英國倫敦 Barbican Art Gallery 即將揭幕的專題展覽 Modern Couples: Art, Intimacy, and the Avant-garde,便將逾 40 多位藝術家之間的恩怨情仇,與他們的藝術創作關係娓娓道來。
唐明:網絡語解放情感表達力
如果和這位評論員有同感,就不難明白今天中文網絡流行語的「火星化」 ,網民自創的強烈情緒表達譬如「表演一個原地爆炸」,「光速升天」,「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獻出我的膝蓋」,「尖叫爆哭」,或者在前面在加上「旋轉/跳躍/窒息」之類的前綴,或者乾脆回歸最原始的「啊啊啊啊啊啊」(字數無限)。
機械人求情,你會動容嗎?
機械人快將成為生活的一分子,做你(或你子孫)的朋友、夥伴甚至情人。一方面,我們興奮莫分名,但另一方面,我們心存畏懼,怕機械人智力過人進而「造反」,威脅人類的存亡。有人認為此乃杞人憂天,然而德國的最新研究顯示,機械人能夠掌握人類的情感弱點,讓你對它言聽計從。
一個遠古墓地,叫科學家重新定義人類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學家透過人類喪葬,了解其他文化的宗教和信仰,但從來沒想到其他近似人類的物種(靈長類群體包括屬人類、南方古猿和其他近親屬)也可能有類似行為。1908 年出現第一次關於埋葬死者的爭論,法國 La Chapelle-aux-Saints 附近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骸骨。發現者認為骸骨是有意被埋葬的。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挖了一個墳墓,屍體有意地以胎兒姿勢埋葬,安全地覆蓋起來。但許多當代科學家仍然對這種解釋持懷疑態度,或者直接駁斥。
玩具旅行團:毛公仔看世界
「三天兩夜旅行團友招募中:目的地有東京、橫濱、鎌倉等,平日出發,位位連稅 3,700 日圓起,身高 20 公分、身寬 15 公分、體重 200 克以內者均歡迎報團。」價錢實惠,體型要求略為苛刻……不過說的是玩具旅行團。
神經建築學:建築如何影響人的情感健康
1943 年,準備復修被轟炸的下議院時,時任英揆邱吉爾說:「我們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塑造我們」,70 多年後的今日,神經學和心理學的眾多研究顯示,邱吉爾所言非虛,建築物確實影響人的心情甚至健康,至於影響是好是壞,則取決於建築的設計以及環境空間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