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器品牌東芝創業近 150 年,自 1949 上市,終在日前於日本股市除牌。回首東芝的輝煌史,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東芝在日本國內生產的黑白電視機、雪櫃及洗衣機,成為庶民趨之若鶩的家電「三神器」,其後推出的家電更為人津津樂道。公司又於 78 年推出首台日文文書處理器,而 87 年開發出 NAND 快閃記憶體,成為現今智能電話的關鍵,更成為南韓三星電子的模範,但兩者發展卻南轅北轍。
電器
|共23篇|
平均只用 2.5 年,各界如何延長智能電話壽命?
完全停用智能電話並不現實,但盡可能延長一部電話的使用時長,減慢消費者換新的頻率,或是降低智能電話產業排放的最佳方法。
Type-C 為何能令你一線走天涯?
歐盟法律要消費電子產品要選用同一充電接口,日前蘋果終於宣佈,全線 4 款 iPhone 15 機型皆採用 USB-C 接頭(USB Type-C),令 USB-C 在推出 9 年後,終成電子行業充電首選。美國普渡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 Shreyas Sen 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 USB-C 能為大部分電子設備高速傳輸數據、影片及充電,勝過其他舊式接頭。
【愛在左右】電器換新前 不如去一趟「復修冰室」
一班退休義工師傅,每星期無償到位於石籬的復修冰室埋首維修家電,由風扇、抽濕機以至計數機、鐘錶等,師傅們都會盡力拯救,除了讓損壞的家電得以重生,亦希望復修背後每個故事和感情。
史上最微型機械蟹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工程師團隊近日成功開發出史上體積最小的遙控步行機械人,外形靈感源自斑紋黃道蟹(Peekytoe crab)。這隻機械蟹只有半毫米寬,比跳蚤更小,可以行走、彎曲、旋轉、轉身及跳躍,未來可望應用於小型電器維修及微創手術。
鴻若遠:無電冰箱的矛盾 —— 省下電費買餸錢,卻消耗香港最昂貴資源
這只是出於環保角度,但對香港人來說,就有點何不食肉糜,因為即使省下購買食材的費用和電費,還需要一個香港最昂貴的資源 —— 一個足以埋下它的地面。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我想不到有多少人有後院放得下這個地窖冰箱。
實行維修權,電器壽命可延長?
早前,歐盟在議會上通過給予消費者維修權(Right to repair),以改善使用者電器「用壞即棄」的習慣,協助他們重用及維修電器,並要求電器公司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由此減少對新物料的需求。即使英國已脫離歐盟,仍信守此項可削減能源消耗及費用的承諾。
在印度,使用家電是「新常態」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使用家用電器實在平常不過,但對印度中產家庭而言,卻是疫症下的「新常態」。一直以來,他們都習慣聘用工人處理「家頭細務」,直至疫情後為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才開始轉用家電。但這種轉變同時令當地家傭頓失穩定工作,面臨被淘汰的無助困境。
重新復出的微波爐
二戰時期,美國工程師 Percy Spencer 偶然發現,雷達射出的微波可以加熱食物,因而發明了微波爐。不論是預熱食品或解凍食物,它都可以輕鬆勝任。於是,微波爐就成為每家每戶必買的電器之一。然而,據雜誌「大西洋」解說,原來這件「普世發明」也曾險遭時代淘汰,直到最近因冷凍食品的興起而重新流行。
速度與開放,「日本一」企業突破驕傲的創新之道
提到日本企業,腦海浮現的關鍵字多半是「百年」、「職人」、「傳統」、「堅持」等,很難與「創新」畫上等號。但隨著時代轉動愈來愈快,即便像松下這樣重量級的企業,也必須想盡辦法有所突破。
靠「煮米」擊敗松下,象印電飯煲百年不墜之祕
1918 年創立於大阪,今年即將滿一百週年的象印,最初是以生產保溫瓶內瓶起家,70 年代起才涉足到其他家電用品市場,包含電飯煲、電熱水壺、焗爐等。現任社長市川典男認為,象印的理念很簡單,就是「讓產品回歸到它的本質」。
賣甚麼可發達?可能是電飯煲
對韓國人來說,米飯是貨真價實的精神食糧,而電飯煲則成為遊子與家鄉的連繫。在紐約開設餐館的 Bobby Yoon 形容:「我們每餐都要吃上完美的米飯。當它煮得夠好,就有某種滋味。」而 Cuckoo 作為南韓最知名的電飯煲品牌,市場佔有率達七成以上,遠遠拋離競爭對手 Cuchen,更令集團創辦人具滋信成為億萬富翁。
「日本製造」:從何時起是日本人的驕傲?
「Made in Japan」,今天看起來是多麼著目的國家品牌,單靠這個名號,同樣的產品可以賣貴一倍。如果回顧上世紀的歷史,「日本製造」可以追溯至 1960 年的朝日新聞中。當時 SONY 刊登在報紙上的手提電視機廣告中,聲稱企業的技術力是「日本的驕傲之一」,可說是「日本製造」的起源。但事實上,上述的廣告製作,與 60 年初期的日本商品外銷沒有因果關係 ——「日本製造」的名牌策略,並非外銷戰略的一部分。
日本家庭主婦形象,由戰後家電廣告建立?
日本真正開始大量生產家庭電器、確立品牌,是 50 年代中期的事情。家電的技術發展、商品銷售策略與戰後民主化、以至建構家庭形象脫不了關係。或者有人認為,只要兩個以上的人住在一起就稱作家庭,但事實是「家庭」的概念在不斷轉變,今天我們對現代家庭的概念絕非「自古以來」。單單是家庭電器廣告的轉變,已經可以觀察到家庭中的女性,如何轉化為「主婦」,而這個「主婦」的形象,又經歷數次的變化。
松下、海爾的家電轉型革命
2025 年,你家的雪櫃、電視、風扇、冷氣機會是甚麼樣子?這是全球家電大廠都在思考的問題。今年 3 月,日本家電大廠松下選在成立一百周年紀念日的前一週,宣佈與位於美國矽谷的日系創投 Scrum Ventures 攜手,成立合資公司 BeeEdge。目的就是要引入矽谷的創新活力,促進傳統家電轉型。
百歲 Panasonic,如何回復初心,守住家業?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來到尾聲。一個 23 歲的日本人,帶著太太與小舅子,三人從製作插頭開始,在大阪設立了一間電器工場。一百年後,這家三人公司在全球的員工人數來到 27 萬人,子公司多達 581 家,它就是松下(Panasonic),日本最大的家電業者。
Moyashi:白色,全部都喺白色
「白物家電」這個字是日文獨有,直接翻譯就是「白色的家庭電器」。50 年代末出現「三神器」的說法,即電視、洗衣機和雪櫃,當中的洗衣機和雪櫃就是「白物家電」。但首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白物家電」都是與家務有關的 —— 電飯煲、洗衣機和雪櫃。與生活衛生無關的例如電視、收音機、電話之類,都傾向深沉的色調,如黑、深藍、木紋之類。由此,我們得知一個事實:顏色與電器產品的用途有間接關係,「白物家電」扣連著昭和時代的國民生活衛生。
Gloria Chung:因牛油而生的洗衣機
19 世紀,人們都在家中製造牛油,將牛奶放入利用分離器,透過劇烈搖動便能使乳脂從牛奶中取出,這原理竟然是洗衣機的前生。Miele 於 1899 年成立時,當時洗衣服需要用煮熱水消毒,並不停的攪拌以及搓揉,不但費力費時,而且有燙傷清洗者的風險。創辦人之一——Carl Miele 的工廠,原本是製造牛油分離器的,他及後靈機一觸,將相同運作原理應用於洗衣機上,並於 1901 年研發出第一款洗衣機,避免了因傳統洗滌方式而灼傷的危險,更大大省卻勞動力,連小孩也可以協助父母洗衫,是工業化生活的一大進步。
家居經濟學:電器壞完又壞,修理還是換新?
供樓供車固然是經濟重擔,但要買滿全屋家電,其實亦所費不菲。特別是中產家庭,有品味有要求,入伙時想著「既然要用,就選件好一點吧」,往往就把心一橫,花多些錢買件貴的。於是用久了,問題就來了 —— 三不五時就故障,到底要繼續修理,還是棄舊迎新算了?
四大日本企業的黑暗命運
日本出品,信心保證,日本曾經是首屈一指的電子工業大國,三菱、本田、東芝、三洋、日產、Sony……是許多人必然用過的品牌。可是,現時不少大日企或因決策失誤、爆出醜聞,讓它們成為大眾新焦點,赫赫有名日企黑暗史例如有以下四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