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英國資深專欄作家 Oliver Burkeman 出版著作 Four Thousand Weeks,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假設我們可以活到 80 歲,人生也只不過大概 4,000 個星期。面對這個大限,有人會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凡事要爭分奪秒,生活大小事都要做好規劃。不過,Burkeman 認為所謂的時間管理,都是徒勞。
效率
|共24篇|
英國的必修課:員工的命也是命
來到英國短短 10 個月,我經歷了多場罷工。今個學年,大學教職員工會的罷工,令我損失大約 3 個星期的課堂;英國的鐵路罷工更加是司空見慣了。在 6 月,英國鐵路工會就發動了 33 年以來,最大型的罷工行動,導致英國至少一半列車停運 3 天。此外,教師、律師、醫護人員,也很可能加入工潮。
Moyashi:比上班還辛苦的煲劇
以「快進」方式觀看的人漸次增加,也就意味著製作方需要從一開始就關顧這種觀眾,於是劇情密度不可以高,流程也必須盡量簡單。結果深深影響今天許多日本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例如情緒傾向不經由表情及鏡頭表達,而是由角色親口說出。
德國人效率:既是美德,亦沒人性
想起「高效、精準、守時」,下一個字眼可能是「德國人」。德國人辦事講求效率的想法深植人心,回顧歷史,「效率」似乎一直都是德國人的民族性。
Amedeo Robiolio:效率主義下的文化與藝術 Efficiency and Creativity — Publish or Perish?
在工商管理和 IT 佔主導的 21 世紀生產力社會,一切追求「效率」。在「效率」主義主導之下,還有沒有文化藝術?
派錢注定「慢」?且看韓式速度
2 月 26 日,香港政府於「財政預算案」中公佈將向成年居民發放現金一萬元;千呼萬喚,本週終於再有新消息,據報最快 6 月 21 日起開放登記,大部分市民有望在 8 月底收到款項。因應武肺疫情,美國、日本等國家均推出派錢措施紓解民困。對大眾來說,錢當然愈快到手愈好,為紓一時之困卻要苦等多時,是否合理?到底有沒有更快捷的派錢方法?假如回答問題的是日韓兩國政府,答案或會不同。
與其磨爛蓆扮工,不如每日只做 5 個鐘?
德國有企業正在推行「日做五小時」的政策。企業家 Lasse Rheingans 在 2017 年收購了一間小型科技顧問公司。他意識到過往自己在辦公室中,浪費了不少時間在查看 Facebook 或回覆電郵,使他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待在辦公室。於是他在新公司大膽提出,在不減工資和假期之下,把工時由 8 小時縮減至 5 小時。
石 Sir:讓人心煩的脫歐
英國人好像普遍都覺得事情搞垮了總有人來收拾殘局,處事馬虎,年多來在日常生活中已多次見識。原來在英國政壇如此心態也相當普遍,這幾個月實讓我大開眼界。
Slow Morning 才是 Good Morning
香港早晨總是急急趕趕,但早上如果能夠放慢腳步,享受一陣子的慢節奏,整天都會輕鬆不少。「華爾街日報」記者就訪問了享受緩慢早晨的人,他們表示,在時刻與外界緊密接觸的世界中,這是一種管理壓力、控制焦慮的方法,為全日的工作效率、平靜及專注奠下基礎。
石 Sir:拙劣的英國效率
你試過在網上做一次銀行轉賬,轉足 10 天也未轉妥嗎?我試過,我真的試過。在英國幾個月,幾乎都已習慣英國人工作錯漏百出:網上購物,貨物寄失了連貨運公司也不知道貨到了哪裡,就此消失於空氣中無法追尋;港人熟悉的那家銀行,其網上系統竟然不認得自家銀行發的信用卡,而不接納我的交易;無線電話帶號轉卡,竟然把號碼轉到另一無辜客戶的賬戶去。英國人辦事能力及效率低下,以前聽聞不少,但當身受其害時,感覺還是挺震撼的。
德國人哪來的效率?
說起德國人,似乎都是高效率的佼佼者,實質卻不一定經得起深究:說他們勤勞,他們的低工時冠絕全球;說他們有效率,端看柏林勃蘭登堡機場,2006 年動工時預計 2010 年開張,至今卻連竣工日都遙遙無期;德國鐵路誤點嚴重更是遠近馳名為人詬病已久。那麼德國的效率神話又緣何而來?
學習「學習」:如何聰明地學習?
城市人除了生老病死和交稅是無可避免,其實還有學習,「終生學習」不再是口號。惟閣下於學習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如何學習本身已是一門學問。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高級研究員、身兼英語教師及作家 Ulrich Boser 剛出版新書 Learn Better,介紹具科學佐證的學習技巧,解釋為何一些常見協助記憶的手段其實沒有效率。美國雜誌 the Atlantic 早前便訪問了 Boser,為其學習心得提綱挈領。
為何有些人總是遲到?
除非你是沒有朋友,否則身邊總有些朋友(包括你)明明跟他/她約好了時間,但總是姍姍來遲,然後大家的約會變成遲鬥遲。為甚麼有些人總愛遲到?除了歸究於個人性格或欠紀律使然,遲到是否可改正的「認知缺陷」呢?根據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發表的研究,長期遲到行為某程度與「時間基礎前瞻記憶」(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簡稱 TBPM)有關。
辦公桌上的私照,讓你分心還是更上心?
很多白領嫌悶嫌刻板,辦公桌上放著文件文具咖啡杯,還有合照盆栽小擺設。此類私人物品,有些老闆上司視為大敵,怕令下屬分心拖延,於是三申五令,禁絕「閒雜物等」出現檯頭。不過,專家指出「桌上整潔 = 心無雜念」的觀念已經落伍,一張個人化的辦公桌,才是推動效率、增加士氣的秘訣所在。
盤點日:為何新年目標總是失敗?
2016 年尚餘幾天,新年將至,又是時候想想 2017 年大計。且慢,先驗收 2016 年成績。年初的大計你做到幾多?抑或連定過甚麼目標都已拋諸腦後?你不是一個人,有研究指成功生存至年尾並達成年初大計的人只有 8%,代表超過 9 成年初許下新年宏願的人,其全年目標最終都不了了之。 加拿大心理學副教授 Timothy Pychyl 甚至認為:「定立新年目標這件事,本身就有拖延症成份存在。」為何新年目標總是註定失敗?
無心工作,如何自救?
四天假期過後,緊接三天新年假,再不足一個月,又踏入農曆新年,這種氣氛,的確很難專心工作,勤力向上。但面前滿是死線,要做又不想做,如何可以扚起心肝?(弱弱一問:你明明有時間在電郵郵箱或臉書中,點讀這篇教你扚起心肝的文章,就是不想工作,就知你病情嚴重,快點讀完,快點做啦!)
一日之計在……凌晨?
4 a.m.,天未光。夜貓一族才要入睡,早起人士已經醒了。蘋果 CEO 庫克是 early bird 的表表者,他每朝 3: 45 開始活動,全公司最早上班,最晚收工。有「華爾街女王」之稱的 Sallie Krawcheck 亦曾表示:「我在清晨 4 點最有效率。」但並非所有摸黑起床之人,都是日理萬機的企業高管。部分人選擇天光前就醒過來,只為享受一份難得的孤寂。
提升生產力的 6 種方法
還在煩惱一天 24 小時不夠用嗎?是時候改變工作習慣了。美國時間管理專家 Shari McGuire,在她的著作中詳列 101 種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只要從日常工作的各方面省掉一些時間,一整天下來就能騰出更多閒暇。掌握其中 6 個較快捷的方法,你就有更多時間約會或做更重要的事情。
站著工作提高效率的真相
早前有大學研究指站立式書桌(standing desk) 能提升員工 46% 生產力,讓人幻想如此神效豈不是可以「買兩張 standing desk 頂一個員工」?有專家指報告誇大其辭,那麼效率提升的真正原因是甚麼?
不要再迷信 Multitasking!
原來「一心二用」一說不切實際。當我們試圖「multitask」時,其實我們從來沒有在同一時間處理多於一項事務,只是快速地將工作交替進行,而之間的「轉換」動作其實非常費神。它會耗用腦部一種幫助我們集中工作的元素——含氧葡萄糖(Oxygenated Glucose),結果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