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英社與科創公司 Alu 合作,推出 AI 漫畫創作平台「Comic-Copilot」(コミコパ),可以生成劇本點子,甚至模擬讀者感想。雖然合作單位是電子平台「少年 Jump+」,而非本家的「少年 Jump」,但曾經讀過「爆漫」的讀者應該都記得,這根本是故事中七峰透所做的事情。
編輯
|共13篇|
給讀者的信、致謝名單……何以成為書的一部分?
閱讀是一種多層次的文化體驗,除了欣賞書籍的內文外,封面裝幀、排版設計同樣值得讀者細察。牛津大學出版的 Book Parts 結集多名學者文章,深入解剖書本各部分的歷史,原來書套、卷首語、目錄、索引、版權頁,甚至更正錯字的勘誤表,背後各有耐人尋味的身世故事。
陶傑:集體步向瘋狂
自從愛森斯坦發現了蒙太奇,負責「剪輯」(editing)的電影剪接師和報刊電視新聞編輯,就成為權傾一時的行業。當這個行業,為政治立場偏頗的所謂知識分子擁有,繼而為一個極權操作,事實真相,如何扭曲詮釋,從心所欲,就是一個國家走向瘋狂、一個民族走向愚昧的開始。
「追憶似水年華」何以是編輯的噩夢?
法國大文豪普魯斯特巨著「追憶似水年華」,為享譽盛名的意識流文學代表作,但原來作品出版至今,依然是編輯界的一場噩夢。普魯斯特經常會把故事重寫,把不同段落拼貼,導致手稿雜亂無章,更出現有悖常理的情節,以致作品首印的大半個世紀後,仍然有不同的編輯版本面世。
紐約時報書評內幕
外國不少大報均設有書評版,其中紐約時報書評尤為馳名,慣以專業著稱,業界龍頭地位經年不墜。聲名背後,究竟實際運作如何?紐時書評編輯 Pamela Paul 早前就現身網絡論壇 Reddit,解答網民問題,為讀者披露書評版的工作日常,並提及數項鮮為人知的內幕:
陶傑:印刷傳媒的優點
印刷傳媒遭到電子網絡的侵蝕,英國幾家老牌雜誌,如「經濟學人」、「觀察家」等,又如何經營下去?答案是盡量善用印刷傳媒的優點,例如雜誌的封面,要加強美術設計,加強想像,令顧客走過書報攤,看見封面或頭版那一瞬間,就想買。
超越實習生,以無薪學生牟利的新傳媒
她叫 Brogan Dearinger,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目前於一間網上飲食及文化新傳媒擔任地區主管編輯,每朝都要構思新橋新故事意念、校對來稿、檢視文章的表現。不過,她分文不收,名義上像做義工,但她絕不是特例,她只是於一間新傳媒「Spoon University Inc.」裡 8,000 名無薪大學生「內容貢獻者」之一。
宇澄:蘋果日報擬外判採訪工作 年輕人仍要入行嗎?
蘋果日報計劃把港聞及突發以外的新聞製作外判,新聞行業究竟是否可以外判,是十日十夜都討論不完的題目。反而不少年輕人向我查詢,面對這樣前景,未來應否選擇傳理科?又或者加入傳媒行業?
山寨學術期刊造假術
在資訊流通無遠弗屆的時代,任何識字會上網的人只要找到平台都可能天馬行空寫出影響深遠的假新聞。如今假資訊更不限於時事新聞,更有在山寨期刊中冒起的苗頭。最近老牌學術期刊「自然」就刊登一篇論文,講述一群科學家偽造身份放蛇,向各家期刊自薦做編輯,測試它們的可信度和 fact check 能力。
維基大戰:加菲貓真是男的嗎?
維基百科近日爆發編輯戰,同一個百科條目,在兩日半內修改逾 20 次,就連在美國國會,也有人加入戰團。但吵了 60 小時,到底所謂何事?沒想到竟然是:加菲貓(Garfield)真是公的嗎?
紅眼:編輯是作家的第三條腿啊啊啊
雖不是真的有甚麼可比性,不過一邊是新垣結衣,另一邊是石原里美,也算女神交鋒,日劇迷今季焦點都完全落在「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和「校對女王」兩作之上(這樣叫收視明明大勝一截的「Doctor X – 4」和米倉涼子情何以堪)。尤其對一個恆常跟編輯打交道的專欄作者來說,是真的沒法相比,「校對女王」劇中不少對白都叫我在三更時份(普遍是尚未交稿典床典蓆之際)默默捲在被窩中涕零鼻酸。
阿嬋:當人類學遇上設計
人類學本是以人為本的學科,但十個人當中有九個人對於人類學到底是甚麼,都毫無頭緒。來自加拿大,打著以人類學視角揭示當代文化脈絡的雜誌 PEEPS,嘗試打破這悶局,以設計拉近大眾跟學術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