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歐美國家實施一波波經濟制裁,加劇緬甸經濟危機,國內失業率攀升。不少民眾失業後轉行做「河流清潔工」,每日在受污染的河流和溪水收集塑膠物料,這份工作已成為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
經濟危機
|共27篇|
印度會是斯里蘭卡的救星?
誰能幫助崩潰的斯里蘭卡?會是佔總債務 10% 甚至更多的中國嗎?但科倫坡大學經濟系講師 Umesh Moramudali 認為,中國同意重組債務的機會不大,而且比起解決負債,當地現時更需要燃料、食物等生活用品援助;示威者同喊口號抗議之的印度,卻開始成為一些人的及時雨。
斯里蘭卡變天,未來是喜是悲?
斯里蘭卡眾怒難平,總統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原本承諾在週三辭職,豈料他在當日帶同妻子流亡馬爾代夫,據報曾任財政部長的胞弟亦已出境,意味著這個統治當地數十年的家族王朝正式落幕。首都科倫坡街頭充斥歡呼聲,慶祝「鬥爭勝利」、推翻導致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部分人則不滿他一走了之,毋須為貪污及失職負責,還剩一堆爛攤子有待收拾。而潛在的政治真空,更令經濟危機加劇。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辭職,然後呢?
斯里蘭卡繼上週二宣佈破產後,週六有大批民眾包圍並湧入總統官邸。總理辦公室昨日終於確認總統戈塔巴雅.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將辭職;總理維克勒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則已於上週六在 Twitter 宣佈將會請辭,於官邸短暫苦中作樂一番後,國民馬上又要面對現實 —— 無論誰掌權,國家經濟都已崩潰,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當世界崩潰,哪些地方仍能生存?
若經濟危機、氣候反常、天災、疫症同時出現,全世界哪個地方能夠順利過渡?一項研究顯示,若全球遭逢社會崩潰,紐西蘭、冰島、英國、塔斯曼尼亞及愛爾蘭會是能夠成功生存、保持穩定的地方。
Ryan Fung:李嘉誠念念不忘再工業化
今天,維港投資永續科技負責人鄭嘉泳(Wayne)就跟我分享,「再工業化」已不再是口號,關鍵是能否把創新科技企業化(enterprising),才能夠真正實現這個「聽似」陳腔濫調的概念,為香港下一代帶來出路。
不平安的聖誕:以色列的貧窮浪潮
武肺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勢把全球數以千萬計的人推進貧窮線。以色列雖然只有 2.5% 人口信奉基督宗教,但身為聖城耶路撒冷和耶穌出身地伯利恆所在的國家,每年聖誕均能吸引很多人到訪。然而,該國今年將要渡過一個十分困難的聖誕:他們正面對近代最嚴重的貧窮問題。
黎巴嫩人:與其賺錢,不如種菜
飽受疫症及大爆炸重創的黎巴嫩,經濟直插谷底。黎巴嫩鎊貶值超過 60%,糧食價格較去年飆升 367%。逾半人口深陷貧困之中,首都貝魯特多達 50 萬孩子欠缺充足糧食。因此,對很多黎巴嫩人來說,農業成為一種解決方法。特別是年青一代,與其賺錢變廢紙,不如種菜更實際。
搬回家與父母同住,省了成本,賠上自由
疫情肆虐加上經濟不穩,使家庭在管理生活開銷時必須更小心謹慎。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武漢肺炎橫行之下,美國有很多夫婦為節省開支,選擇回父母家居住。雖然數代人同住,似乎更合乎成本效益,但同時也要犧牲個人空間。
即使俄羅斯肯借錢,盧卡申科仍難解決危機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黑海會面,並答應借出 15 億美元,以助盧卡申科壓制國內的大規模示威活動。但金額似乎僅能解燃眉之急,款項亦只是白羅斯在俄國的舊有貸款上「再融資」。白羅斯反對派協調委員會重要成員 Pavel Latushko 直指:「這只是將錢從俄羅斯的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口袋裡。」
出逃的委內瑞拉人,在疫症大流行時回國
2014 年至今,多達 500 萬名委內瑞拉人遠走他方,以求擺脫祖國的飢荒、罪惡、失業及極權。他們在哥倫比亞及秘魯等鄰國,掙扎求存來重建生活。可惜,一場武漢肺炎大流行,令一切努力都淪為泡影。自從 3 月拉丁美洲各地封國抗疫,超過 10 萬名委國人選擇重拾行裝,踏上回國的漫長旅途。但在路的盡頭,是家鄉還是地獄?
歐盟團結考驗 —— 共同發債救窮親戚?
意大利是目前為止最受武漢肺炎重創的歐盟成員國,要採取甚麼經濟手段援助,成為歐盟近日熱門話題。然而,2008 年金融危機及幾年前的難民問題,揭示了歐盟「可以共富貴,不能共患難」,武肺疫情再度考驗各國如何在危機中保持團結。從不同的救助方案中,已能看出彼此的矛盾。
新加坡模式光環不再?
新加坡自 1960 年代獨立,逐步由中轉港口發展成世界十大富裕經濟體之一。長年的穩定繁榮,促成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其家長式威權資本主義更成為所謂「新加坡模式」,與西方自由民主政體分庭抗禮。然而新加坡近年社會結構問題頻生,面對貧窮人口上升、失業趨勢擴大、組屋價格波動等等挑戰,政府不是回應有限便是打壓滅聲,統治資本已受動搖。「日經亞洲評論」近月一篇專題報道,就指出新加坡表面風光之下的種種弊端。
政府代企業支薪:丹麥模式挽救疫市?
武漢肺炎蔓延世界,全球多國陷入癱瘓,紛紛出招挽救經濟。丹麥近日確診病患急升,疫情雖然未及鄰近歐洲國家嚴重,但政府已於短時間內推出各項大手筆經濟方案,規模之巨效率之高,舉世罕見。雜誌「大西洋」就議題訪問奧爾堡大學勞工市場研究中心教授 Flemming Larsen,討論方案如何實踐,究竟會否奏效,成為各國抗疫救市的典範模式?
【Soul Monday】紛亂的城市,以音樂穩定人心
委內瑞拉近年的鐵腕政策,令國家經濟陷入苦況,社會動盪不安,通脹率最高達到 344,509%,直到去年才跌破 1 萬水平。貨幣淪為廢紙、水電供應時有時無、街頭暴力隨時發生,數以百萬人因而離鄉別井,逃至他國另覓生計。但面對困境,當地有音樂人依然對國家不離不棄,憑歌勉勵他人。
油價上升,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自 2013 年以來,中國通脹一直處於最高水平。加上剛發佈的 8 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在投資、零售及工業增長皆進一步放緩,成為過去 17 年來最弱經濟表現。除了貿易戰、豬肉價格急升等挑戰,現時中國經濟「火頭」又增加一項 —— 石油價格上升。作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廉價石油在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均在緩解中國消費者及企業的困境。
不斷加強制裁,真的能推翻馬杜羅?
抗爭需長期作戰,但曠日持久,難免令人疲倦,招來質疑。今年 1 月起,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地位終於受到動搖,但反對陣營至今仍在抗爭,即使西方國家加入制裁,馬杜羅政府目前尚未倒台。多倫多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Charles Larratt-Smith 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認為經濟制裁無法推翻馬杜羅;即使馬杜羅倒台,由前總統查韋斯建立的腐敗制度依舊不倒。
小型銀行「爆煲」揭示中國經濟風險
今年 5 月,內蒙古的包商銀行正式被中國人民銀行接管。這是中國有紀錄以來,首次有銀行因債務風險導致「爆煲」事件。儘管包商只是一家小銀行,但澳洲經濟學家 Stephen Joske 認為,事件已削弱了中國政府對財金系統的控制力,中國金融危機即將來臨。
經濟學家預測頻頻失準,問題在於迷信理論?
不時會有經濟師及經濟學家現身財經新聞,為公眾預測未來經濟動向,但無論專家是如何享負盛名,都未能為預測帶來保證。他們要不是無法預見金融危機的來臨,就是虛報經濟衰退預警。美國歷史學家 Peter A. Coclanis 撰文分析,把經濟預測頻頻失準,歸咎於經濟學家過分依賴數據和理論,忽略分析的關鍵基礎 —— 經濟史。
陶傑:委內瑞拉發生了甚麼事?
委內瑞拉實行迹近古巴的激進社會主義制度,才是國家的真正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