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要在城市生活極不容易,行動緩慢的樹懶更是難以趕上城市急促的步伐。據網媒 CityLab 報道,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樹懶需要 10 分鐘才能完全橫過,期間更是險象環生。為此,哥斯達黎加一個保育基金會正修建「樹懶穿越繩索」,幫助城市人的慢動作鄰居安全過活。
生態
|共90篇|
綠色和平:對立面是怎麼形成?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當人和野豬或其他生物出現衝突時,我們有沒有反思過現在的生活方式,對其他生態及物種公平與否?我們又有否尊重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為了喚醒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綠色和平與香港法國電影節合作策映「氣候變化實錄」,4 齣電影門票即日起公開發售,場次及售價詳情請向綠色和平查詢。
【Soul Monday】香口膠機變成拯救蜜蜂的良機
這個保育計劃,由笑話開始。受到德國喜劇演員 Oliver Tissot 將舊香口膠機改造成「自動笑話機」,只需投入硬幣、轉動旋鈕即可聽到經典德式笑話的事啟發,2019 年春季,生態園丁及可持續發展物管公司老闆 Sebastian Everding 聯絡了 Tissot 表達加入的意願。除了提供笑話之外,他更開始製作野花種子膠囊機,希望為正在消失的蜜蜂,重建理想的生活環境。
野豬橫行羅馬,市長被問責敗選下台
「永恆之城」羅馬近年野豬為患,網上經常流傳野豬出沒影片,成為傳媒定期報道議題,但普遍輿論不把問題歸咎野豬,而是責難市政府垃圾管理不善,吸引野豬入城覓食,輿論壓力間接導致市長上月選舉慘敗下台。
綠色和平:昨日人工島的失敗啟示
環觀全球,不少人工島均面對生態危機、沉降、融資、海平面上升等威脅,甚至當中的需求及規劃也誇大了,杜拜就是其中一例。有些人工島未待難題解決便開始工程,結果為數不少的工程在半途遭腰斬,有些即使建成,卻處於近乎荒島的狀態,無法營造可持續的社區。
從明日大嶼到杜拜:陸沉時代的造島世紀
談及「明日大嶼」填海造島計劃,不少人都批評工程罔顧海平面上升威脅。英國紐卡素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作「島嶼時代」指出,這種矛盾不是香港獨有,由杜拜世界群島、到恒大集團的海花島,人類正在中國和波斯灣國家引領下,進入瘋狂造島的世紀。邦尼特親身考察消失中的島國,與逆天而建的人工島嶼,揭開這個時代的光怪陸離。
瑞士製錶,鋼材再用
瑞士工業每年消耗 12 萬公噸不銹鋼。其中,享譽全球的瑞士製錶業,便是歐洲其中一個不銹鋼需求最大的行業。「瑞士資訊」(SWI)報道,隨著減少對環境影響的呼聲漸長,當地企業家正著手於國內建立鋼材回收鏈,好讓製錶等行業能循環再用珍貴鋼材。
綠色和平:氣候危機就在身邊 三文魚遭殃關唔關你事?
有研究指出,若我們維持現在的碳排放模式,到 2100 年,世界上 60% 的魚類或將滅絕。如果我們繼續以過去的方式糟蹋自然環境,難道將來只能在博物館懷緬今天舌尖上的味道嗎?
【圖解】全球漁業現況
魚類含豐富蛋白質,是部分人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到底全球人均食用了多少魚?
監察福島核洩漏情況,靠放蛇
日本福島核事故距今已有 10 年,為更了解輻射對當地生態所產生的影響,美國研究人員在當地核電廠附近生活的「居民」鼠蛇(Rat snake)身上,放置微型 GPS 追蹤器,透過牠們的活動,監察受污染區域的狀況。
凝聚社區、建立友誼,說的是鯊魚
長久以來,鯊魚都予人兇猛、神秘及喜歡獨行的印象。但近年開始有科學家為牠們平反,指鯊魚其實喜歡群聚,而且能與同伴融洽相處。不過,目前仍未清楚牠們交友的確實原因。
大自然也需要旅客?
疫下全球觀光旅遊大減。人煙退去,一些野生動物似乎更加活躍。但反過來在某些地方,大自然需要遊客觀光、旅遊業不振反而損害生態。
多肉植物天堂,也是盜摘者的天堂
多肉植物憑著其厚實、「治癒」的外表,深得全球種植者的喜愛,他們更會著意收集不同奇珍怪狀的「肉肉」,但這種厚愛已漸漸影響到珍貴多肉植物的生存空間。據「衛報」專文報道,市場需求促使盜摘活動頻繁出現,再加上全球氣候危機,目前已威脅到南非北開普省理察斯維德(Richtersveld)的獨特多肉植物。
【利益與保育之辯】肯雅牛油果種植威脅到大象
肯雅大象的生活愈來愈艱難,就算避得過盜獵者、旱災,免於如非洲他國大象般染上致命惡疾,牠們仍要面對新威脅:阻礙牠們遷徙的牛油果田。由於世界各地對牛油果的需求激增,肯雅果農為提高產量,著意開墾動物棲息地,變相置當地野生動物於危機之中。
【心明大義】生態攝影師棄英返港 留住香港自然美
今年 24 歲的黃遂心(Daphne)是一名全職生態攝影師,她常常揹著 20 公斤重的器材上山下海,趴在泥濘中捕捉珍貴畫面;安靜等待超過 12 小時,為的是拍攝一隻蟹、一隻貓頭鷹或一隻蜜蜂。
植樹的黃金法則
叢林為全球 4 分 3 動植物的棲息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為人類提供食物、燃料及藥物。然而,全球原始熱帶森林正逐年減少,每年消失的面積與丹麥的大小相約。科學家作出警告,並呼籲所有國家必須把植樹列為未來 10 年的當務之急。但種不得其法,恐會適得其反,多名專家便糾正大眾對大型植樹的誤解,並提出有效推行的黃金法則。
後人類的美好景觀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綠色和平:新一年,香港的環境保護如何迎難而上?
「堅持下去才能看見希望」。眼前香港的環境每況愈下,難免令人產生無力感,但若然我們認輸、選擇放棄,恐怕便會失去如此珍貴的自然生態。我們將面對的挑戰,或會一次比一次艱難,但唯有堅持下去,才能守護香港的大自然。
菲律賓「植症大流行」中
在家千日好,久了卻覺悶。想為住所增添生氣或新意,放些花草確是不錯的選擇。但在菲律賓,由於居家抗疫而帶動的園藝熱,卻對環境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壞 —— 一些植物價格被炒高 3,000%,部分賣家甚至深入森林及山區,挖走瀕臨滅絕的品種。
疫情穩定後,泰國何時開放旅遊業?
各地因應武肺疫情封關,靠旅遊支撐經濟的國家首當其衝。歐洲各國打算於暑假開關迎客,日本亦逐步重啟旅遊業。同為旅遊大國的泰國,卻堅持抗疫為重,最快都要數月後才容許遊人到訪。要繼續封關防疫,泰國人如何自強,以便日後走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