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棲息地及資源愈來愈少,也被迫愈來愈靠近人類,但到人類社區覓食,很多時卻等同於走上絕路。在印度及尼泊爾叢林中,老虎數量不斷增加,牠們亦更靠近村莊,所以環境保育者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方法,避免老虎與人類發生衝突。
生態
|共90篇|
科學狗:甲蟲屁眼可吸水 與 NHA1 基因有關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需要水,很多物種包括人類都會用口部吸收水分,但大自然中也有生物比較特別:甲蟲會打開牠們的屁眼,吸收漂浮在空氣中的微量水來補充水分。除此之外,牠們的屁眼更可以從糞便中擠出水分將之重新吸收,讓其可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生存。
書店們:北方的水浸
早前颱風杜蘇芮吹襲香港、台灣,在擾攘了數日後,一路席捲華東、華北,直到京津地區,連一向有排水系統的紫禁城也不能幸免。為免京津兩市受災,據說地方政府決定排洪至北京西南方的涿州市,致使當地多人無家可歸。我們不能忽視水的作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就是水能養育我們,同樣能摧毀我們。以下節錄 3 本有關「北方的水浸」的書籍。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想食又覺貴?未來,人造拖羅幫到你
香港人喜歡食壽司,有否想過壽司刺身也可以在實驗室培植而成?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母公司此前宣佈開發細胞培植拖羅肉,希望令食材供應更穩定。與其合作的美國加州食品生產企業 BlueNalu 亦正研發各種人造海鮮,旨在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未來可能成為傳統魚肉的替代品。
烏克蘭水壩被毀,另一場生態災難即將浮現
烏克蘭南部赫爾松州水壩被炸毀,導致洪水氾濫,第聶伯河下游居民緊急撤離,俄烏互斥大壩被毀是對方所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形容事件為「大規模毀滅性環境炸彈」,當地生態及環境將如何受影響?
採藻機械人:化解海藻危機的希望?
從墨西哥灣到非洲西岸的剛果河口,馬尾藻帶幾乎橫跨整個大西洋,最近還漂向美國佛羅里達州,大量堆積海灘上造成惡臭。過去 10 多年,大西洋馬尾藻帶快速增長,範圍大到太空都見得到,過度生長也帶來各種問題。英國初創公司就提出用機械人收集馬尾藻,令它沉入海底。
能在塞納河暢泳的那天要來了?
巴黎塞納河在藝術、文學及歌曲中的形象是浪漫而美好的,但這條河在生態上已步向死亡。以往除特定情況外,塞納河一直被禁止游泳,因污濁的河水對魚類及游泳者毒性太大,只適合用作船運,或成為廢棄單車及其他垃圾的墳墓。不過,褐綠的河流因作為 2024 年巴黎奧運比賽場地,而得到加快淨化及改造機會。
品牌紛紛停用袋鼠皮,原來是好心做壞事?
兩大運動用品公司 Nike 和 Puma 日前宣佈,今後停用袋鼠皮來製鞋。與此同時,美國一些議員正在推動禁售袋鼠製品的法案。多數澳洲人看來,上述舉動未免荒謬。袋鼠在其祖國,肉被當作食材,皮用來造袋、錢包和皮帶。生態學家亦普遍支持捕殺袋鼠,以及延伸的商業活動。為袋鼠好,到底是誰決定?
雄蛇有雙陰莖,雌蛇也有雙陰蒂
Megan Folwell 留意到現時不乏雄性蛇生殖器的資料,卻未有關於雌性蛇的,遂開始解剖手上的標本,並在最近的「英國皇家學會報 B 期刊」發表研究,證實至少 9 種雌性蛇擁有一對陰蒂,揭示生物學家對雌性動物的生殖器研究不足。
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COP15 生物多樣性協議,為何要強行通過?
關乎全球未來的 COP 27 在 11 月才剛結束,另一個攸關重要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 15)第二階段會議本月在加拿大舉行,最終通過史無前例的協議,旨在扭轉數十年來威脅世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環境破壞。協議具體內容是甚麼?表決過程中,只有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反對,作為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個非洲國家反對原因何在?
Ryan Fung: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好與壞
春秋代序,2022 年對氣候變化和生態世界算是有形無實的一年,剛剛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跟之前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一樣,落實的條文流於空泛,口號多,行動缺。
恐龍滅絕伏線:地位太穩定
恐龍約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如果牠們一直存在,相信仍會是地球霸主。人們普遍認為,遠古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終結恐龍時代的關鍵一撃,從此哺乳類動物踏上擴張之路。不過學界多年來都對恐龍消失前的狀況存有爭議,載於期刊「科學進展」的新研究指,正是恐龍變得強大,發展出穩定的生態系統,卻埋下無法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滅絕伏線。
Ryan Fung:生物多樣性試當真
要搞好 ESG,令整個地球更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限於關心減碳,也該關心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更認真探究全球生物多樣性迅速流失,以及了解當中所構成潛在的一系列風險。
【*CUPodcast】 ESG傾呢啲: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多重要?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甚麼?對人類有甚麼影響?生物多樣性一般分為三個層面,包括遺傳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我們帶來各種益處。今集「ESG 傾呢啲」就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生物多樣性的議題。面對全球生物多樣性迅速流失,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英國的植物學家正在消失
美國植物學家 Elisabeth Schussler 和 James Wandersee,在 1998 年創造了「植物盲」(plant blindness)此術語,是指「無法看見或注意到身處環境中的植物」。儘管植物對全球氣候及環境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最近一些研究卻顯示,人們普遍接觸、認識的植物正減少,「自然素養」(nature literacy)愈趨貧乏;在英國,植物學更逐漸從大學課程中消失。
科學狗:阿切氏籠頭菌 —— Stranger Things for real
何方妖怪?是否有異形侵襲地球?非也。這鬼東西雖然有點像 Stranger Things 隻 Demogorgon,又有點像八爪魚觸手,但牠絕對是來自地球的本土生物。牠的名字叫阿切氏籠頭菌(Clathrus archeri)!
科學狗:地上最強水熊蟲的順風車 竟然是蝸牛?!
搭蝸牛順風車對於人類而言可能又蠢又慢,但如果你是水熊蟲…… 還是比自己爬行快得多。
劉偉民:與野豬乾杯
野豬事件鬧得沸沸騰騰,不禁令我想起一家叫 Quinta do Javali 的葡萄牙酒莊。別人總會拿自己的家族姓氏命名,這家酒莊卻沒有想過要光宗耀祖,反而取名「野豬」酒莊!原因很簡單,這一片 Douro 河畔的土地,在開墾成為葡萄園之前,是野豬覓食的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