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外貌最獨特者要數有顯眼行星環的土星。科學家仍未確定土星環最初由甚麼形成,但就有研究提到,它在未來 1 億年內可能消失。這一天你我他都肯定無法見證,不過土星環也會於 2025 年暫時「消失」—— 隨著土星自轉,地球人將看不見土星環。
地球
|共23篇|
人工反射陽光有效解溫,為何至今無法實行?
全球暖化,極端高溫天氣頻率增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太陽地球工程一直備受科學界討論,遮暗陽光可能是扭轉氣候問題方法之一,但具體如何運作?既然地球工程的方法能改變全球暖化的趨勢,為何仍有人反對?
書店們:漫畫
今次我們以「漫畫」為題,談談我們對漫畫的看法、漫畫怎樣改變人生等。
林喜兒:「無奇不有」—— 眾星救地球
近年的美劇以「未來」為重要題材,不過通常以科技為主。Apple TV + 新劇「無奇不有」(Extrapolations)則是以氣候變化為主題,2037、2046、2059 的世界,會變成怎樣?
人類應開始為未來 80 萬億後代做準備?
據估計,未來將可能有 80 萬億人口誕生。道德哲學家 William MacAskill 在新書 What We Owe the Future: A Million-Year View 中,主張以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進行推理:「這不僅讓我思考當代問題,還開始探究人類更長遠的將來。」
「長途跋涉赴月球,但最震撼的,是我們的故鄉。」
當被問及地球的外形,你我大抵都有些概括的印象:圓形、藍色⋯⋯ 可是,這個今天看來的「常識」,其實得來不易。1972 年 12 月,美國阿波羅 17 號登月任務期間,拍下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其中一張照片「藍色彈珠」(Blue Marble),首次清晰、完整地捕捉整個地球。中央蘭開夏大學史學家普爾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回溯這段科學史,以及地球攝像對環境保育的意義。
天打雷劈:地球生命孕育自閃電雷擊?
生命如何在地球出現,科學界一直未有確切答案。美國耶魯與英國列斯大學最新研究則發現,早期地球長年雷電交加,10 億年間持續與地面礦物質產生化學作用,或因此創造出生命的種子。
鄭立:馬沙之反擊 —— 點解太空孫中山要搞破壞?
瘋狂向對方作出破壞,其實就是瘋狂的頑固閉塞,這兩者是共生的。愈頑固的既得利益者,就會導致愈大的暴亂。馬沙可能和毛澤東很相像吧?如果我們只是叫人不要破壞,卻沒有叫人不要頑固,悲劇是不可能停止的。
為何地圖總是北上南下?
北上南下的概念深植人心,現代亦多以此呈現世界地圖。但地球既為球體,似乎難以斷言北方必為地圖上部。然而,指南針兩端各向南北,為甚麼絕少南上北下的地圖?今天常見的世界地圖,為甚麼被部分人斥作殖民、種族主義產物?自由記者 Gary Nunn 訪問地圖學家,解釋影響製圖的歷史原因。
人類世:人類已把地球改頭換面?
大氣化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 Paul Crutzen,將「人類世(Anthropocene)」一詞普及至科學界及媒體中。蘇聯科學家更早在 1960 年代就曾使用「人類世」一詞。現時,地理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正在認真考慮這一說法。
宇宙奇問:地球是否愈來愈大?
我們自出娘胎,就活在地球之上,對於這個星球,卻又了解甚少。有讀者早前便向「紐約時報」科學欄目提問:「歷代以來,隨著腐爛植物的堆積,地球是否變大了?」不過,美國太空總署前機械人專家、知名網絡漫畫 xkcd 創作人 Randall Munroe 直言:「地球並非變大,它其實正在縮小﹗」
微型太空垃圾即將「有跡可尋」?
陸地、海洋垃圾何其多,太空亦然。在近地軌跡(low-Earth orbit)中,已知的中、大型太空垃圾約有 1.2 萬件,但礙於科技限制,現時只能偵測到長、闊、高均多於 10 厘米的垃圾,這意味太空或存在著許多未被發現的微型垃圾,如燃料殘渣,數量甚至有可能高達數十萬,對運行中的衛星構成潛在危機。近日,太空科技公司 Leo Labs 宣布成功研發一套先進的雷達偵測系統,相信能有助追蹤微小的太空垃圾,從此開啟「太空垃圾經濟」。
我們正邁向新白堊紀?
人類談論全球暖化危機多年,氣候變化到近年已經愈來愈著跡,聯合國亦警告溫度升幅超過 1.5°C 水平,一切將不可逆轉。有人樂觀認為,地球氣候始終會達到新常態,人類可以適應過來,但科普作家作家 Peter Forbes 最新文章卻指出,按目前預測,地球氣候最終可能與 6,500 萬年前白堊紀相似,那是恐龍尚未絕種的地質年代,人類不可能適應得來。
分久必合?專家:2.5 億年後,世界將合而為一
人類在地中海一帶居住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九千年的耶利哥(Jericho)城。地中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此後孕育出眾多文明。羅馬人的「我們的海(Mare Nostrum)」、土耳其人的「白海(Akdeniz)」、猶太人的「大海(Yam Gadol)」等等,都是地中海的名字。然而,地質學家提出,在板塊運動之下,這片重要的海洋,終會消失,並被抬成的山脈取代;甚至最終分裂的大陸亦會一一合併。
陶傑:第二次滅絕警告
科技不斷發展,手機世界一 Click 千里,但來自 184 個共 15,000 名科學家聯名簽署,在一封叫做「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第二通知」的公開信之中,再次善意指出人類正面臨滅絕危機。
閏秒的故事
2017 年已走過一半,但多數人或許已經忘記:2017 年的生命,是多一秒的生命——今年 1 月 1 日「協調世界時」(UTC)於香港時間 7 時 59 分至 8 時正之間加上 1 秒,這 1 秒被稱為「閏秒」(leap second)。自 1972 年以來,世界已總共加了 27 次閏秒。究竟甚麼是閏秒?這一秒是如何產生的?
這名地質學家,測出地球年齡,從而救了無數生命
「地球幾歲?」身邊讀理科的朋友或許能答你「約 45 億年」,答案無誤,可是,是誰解開這千年之謎?那就是美國地質學家帕特森(Clair Patterson)。他對地球年紀的研究不但讓後人知道自己站立的土地是如此古老,更拯救了無數生命。
一顆結晶,讓科學家發現「失落的大陸」?
在地球人仰望星空,力圖太空旅行,打算移居火星之際,我們對自己居住的藍星還是略知皮毛。近年,地質科學家聲稱,他們發現原來在地球的汪洋中,存在著一片「失落的大陸」,現正於毛里裘斯的島嶼底下沉睡。
地球的第一張太空照片
我們今天熟知的第一張從太空中拍到的地球照片,是由 1972 年阿波羅 17 號拍攝。其實早在 1946 年就已經拍到了地球在太空中的照片,使用的是納粹德國的技術。
地球是外星人的動物園?
很多人喜歡到動物園,不論你心目中的動物園是荔園,還是非洲大遷徙;而某些人也試過拿整個國家所有人當做動物園,還非常殘酷,這些時期包括文革、赤柬、納粹……於 1973 年,天文學家 John Ball 提出「動物園假說(Zoo Hypothesis),認為外星人當地球是他們的動物園,所以一直不接觸人類。現在有天文學家計算出這假說的可能性。不過,如果假說是真的,外星人果然較人類文明……至少不像強國旅客,會用錢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