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復甦緩慢,小生意格外難做。三個月前,Blane Hartleb 在俄勒岡州的汽車用品店更連遭企圖爆竊,恐要花費逾 1,000 美元維修。但他沒想到,同市一名素未謀面的小店老闆自動請纓,不收分毫為其重裝玻璃店門。Hartleb 不勝感激之餘,決定要把這份善意伸延開去。
捐款
|共10篇|
【Soul Monday】中學生創業,自己賺錢支援兒童
善意的傳播,往往無遠弗屆。2020 年,年僅 15 歲的大阪女孩想空成立公司「株式会社 SOS」,經營玩具等面向兒童的廣告服務,並把 1 成收益撥作福利用途,旨在「為孩子們帶來歡笑」,首年銷售額便突破 3,000 萬日元。而當初驅使她創業的契機,正是一則發生於千里之外的捐款新聞。
Hong Kong Infosphere:刻在石頭上的香港離散 —— 捐款碑與海外僑民
講起香港歷史,對大部分人來說,石碑恐怕都不是首先會在腦內出現的文物,甚至對不少香港史學者來說,做研究時也不會想到以石碑為資料。但石碑在香港並不是罕見的東西,在絕大部分的廟內,或在新界不少山野鄉村之間都可以找到。而捐款碑是其中一種在香港最常見的石碑。
告別大愛包容?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
近年,西方主流媒體吹起大愛包容之風,主張種族共融平等。在美國,美墨邊界圍牆,以及來自拉丁美洲的無證移民問題就屢屢在政壇掀起爭議。不過,美國人對移民的微妙取態,或可從金錢反映出來。馬里蘭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公共行政學者進行的一項調查就指出,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特別是聲援無證移民的機構。
慈善事業起變革?正在崛起的中產捐贈者
要推動社會改革、救濟貧苦、扶助老幼、保護環境,並不能單靠政府,更多時需要大眾參與,其中一個渠道就是慈善工作。但在過去,慈善事務有時更像超級富豪的俱樂部,甚至是他們鞏固權力的工具。有報道指出,隨著在新興經濟體,中產捐款者愈來愈多,情況或將有變。
愈扶貧愈有錢:慈善事業如何有利超級富豪?
世界銀行估計,武漢肺炎令全球增加數以千萬計的貧窮人口,但與此同時,瑞士銀行報告指出,今年 4 至 7 月期間,世界頂尖富豪財產總值卻逆增長 27.5%,達到 10.2 萬億美元。過去數十年,慈善事業發展蓬勃,卻一直無助收緊貧富差距。9 月,英國「衛報」就有專題報道,分析慈善事業如何有利超級富豪,令他們愈扶貧愈有錢。
【澳洲山火】捐輸後不能承受的重
澳洲山火破壞嚴重,世界各地善心人士慷慨解囊,只為遏止火勢、拯救生命。不過據「紐約時報」報道,一直以來更習慣伸出援手的澳洲,當地消防部門及其他非牟利組織,因為收受捐款數目之巨,需要學習如何分配利用,同時亦要解讀捐助者的意願。
擁有大慈善家的地方,就能得到救贖?
談到「捐身家」的富豪,自然想到巴菲特及蓋茨兩位。「福布斯」雜誌列出本年十大捐贈者,榜首卻非上述兩人之一,而是在今年 3 月,宣佈捐出價值 76 億美元公司股份作慈善用途,威普羅軟件公司的董事長,「印度 IT 大王」普萊姆基(Azim Premji)。普萊姆基的慷慨固然令印度企業界為之震撼,但這是否代表印度慈善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難道教徒比較有道德?
早前有調查反映人們普遍認為無宗教者無道德,如此類推,那麼教徒又是否特別有道德?
窮情影像:消費你我同情心
在慈善組織的廣告上,不時看到惹人不安的影像,影像主角多數骨瘦如柴、面容枯槁、眼神可憐;如此影像不僅煽情,更在消費落後國家過著悲慘生活的人們,只求激起觀看者的同情心吸引捐款。英語世界稱呼這影像為 Poverty Porn (中文暫未有對應字眼,這裡權譯為「窮情影像」)。CNN 刊文批評,窮情影像有多重的潛藏危險,剝削拍攝對象、宣揚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