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共107篇|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廖康宇:香港開埠紀念,讀「香港關鍵詞」

書本的成功之處,在於理論及實踐並重,有效梳理一些對香港的迷思,並建立一個以香港為本位的討論思考框架。書中對香港語言文化、務實政治及法治傳統的分析,於近年的社會政治亂局中有啟示作用,值得所有深愛香港、想認識香港的人士再三細讀。

「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與兵頭花園

近日,由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邂逅!市中森」藝術項目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展出,他們邀請了 17 組藝術家及藝術團隊,從公園的歷史、集體回憶、文化想像及自然生態出發,透過不同媒介的藝術創作及即將舉行的活動,讓公眾重新認識香港動植物公園,發掘一直存在的美。

Moyashi:數碼龐克與後數碼龐克

終極而言,「數碼龐克」抑或「後數碼龐克」都是概念工具,重要的是如何捕捉時代的變遷,又如何轉化成文字和影像。從美國到日本再回到美國,由先鋒文學到大眾文化,由逆輸入美國的日本九龍城,再到文化懷舊式的重製,數碼龐克一直在不同人手中變化著。

Moyashi:日本、歧視、還有那被炎上的 Nike

日本的「歧視」是戰後社會的系統性呈現,無論你在運動場上拿多少個獎盃,都不代表你能被「主流社會」接納。外國人還是混血兒都只是標籤的一種,即使你父母是純正的日本人,若你是個 50 歲的獨身女性派遣員工,對於「日本主流社會」來說,你仍是個渣滓。

唐明:哪有甚麼「真小人」?

因為這種君子和小人的二分法,因此順理成章又有了「偽君子」和「真小人」之對立,但英文的 hypocrisy(偽善),批判的反而是裝君子的那一端,對於「小人」或者說道德有瑕疵的凡人,即使滿身都是缺點,倒是予以寬容甚至諒解。中西文化的一大差別,就在於有無這條「底線」。

疫症帶來的文化失落:尤皮克人的故事

人類正面對本世紀以來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截至 10 月 28 日,武肺確診數字接近 4,400 萬宗,奪去超過 100 萬人的性命,至今依然沒有平息的跡象,當中還未算上疫情所帶來的經濟、文化及心理影響。10 月份,美國媒體 Atlas Obscura 就有一篇專題報道,重溫上世紀西班牙流感間,阿拉斯加尤皮克人的故事,提醒我們疫症之下,很多脆弱的少數民族社群,可能要面對文化失落的問題。

林喜兒:Emily in Paris —— 眾人的法國夢?

要數近日的熱門劇集,必然是 Emily in Paris。雖然評論似乎是一面倒地罵,欣賞的依然大有人在,這種 Rom-com 浪漫喜劇從來就是難以抗拒,都是輕輕鬆鬆甜甜哋。特別是在疫症大流行下,很多人需要逃離、需要發夢,此劇就完全正中下懷。

在外地捍衛維吾爾文化,是離地的事?

近年,不時傳出新疆的維吾爾人,在當地遭遇「文化種族滅絕」、強迫絕育等壓制手段,部分人出逃國外。除了學習猶太人大流散的歷史,21 世紀的今天,或許還可以從維吾爾人身上學習,失去土地的民族,如何在面對各種困難的同時,在國外傳承文化身份。

Moyashi:我不是說你歧視,而是說在座各位都是歧視

文化表象可以涉及歧視,但不能忽略語境,更不能無窮無盡的追溯式審判。無視結構性因素,完全抽空社會與歷史語境解讀符號,就會成為「飲管代表父權壓迫」之流,也會將所有人歸類成「潛意識」的歧視者。更荒謬的,是用今天的標準「禁言」過去的人,有如穿越式故事中,用當代道德價值批判中世紀文明異世界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