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

|共11篇|

茶里:身為一個二次元宅,我很高興能居住在台灣

居住在台灣的我,偶爾飆車到東港吃海鮮刺身時,會看見絢櫻在迎接我;有時候懶得騎車坐捷運時,會看見高捷少女在入口歡迎我。即使不外出躲在家裡上網,也會看見一大堆跟台灣總統有關的奇怪(?)同人漫畫創作,這是在香港幾乎絕對不會看見,大家也不想看見的景象。

韓國遊戲產業正被中國吞併?

在 2019 台北國際電玩展上,設有一道 9 米高 32 米闊的投影水幕,播放著韓國網絡遊戲公司 NCSoft 手機遊戲「天堂 M」的新職業宣傳影片。如此排場,只因為此遊戲自推出以來,便一直在台灣 Google Play 的排行榜上,但韓國遊戲公司的風光,還可以長存嗎?

伍常:從香港的藝術文化貿易逆差談起

如果說,香港是一個極度西化的藝術市場,相信不會有太多人反對的。但是,這樣的「成功」,長遠而言也不是沒有其隱憂之處的:這種單向式的藝術交流(實則可能是填鴨式「灌輸」)所帶來的文化貿易逆差,以及因此而老是常出現的一些帶著「東方主義」式想像的西方當代藝術作品,是值得關注的。

廖康宇:「特務戇 J」如何拯救英國?

英國電影由「占士邦」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柏靈頓」,到即將上映的「特務戇 J:神級歸位」,或者電視劇「新福爾摩斯」,都是在英國政府大力支持下推向國際市場。除了售賣電影本身播映權及相關版稅收入,這一類影視產品亦向世界輸出英國文化。由創意產業所帶動的經濟鏈,推動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旅遊、教育等等,經濟效益極大。英國經濟的成功轉型亦引來歐亞各國的爭相仿效,於全球化下的世界舞台爭一席位。

華山文創園區:文藝商業共生的傳奇

藝文界想要純藝術的展覽平台,但在營運的 4 年中,入場民眾並不多;文建會想要華山有自給自足的營運能力,但接辦過多商業活動,卻又忽略了華山的文化特質。而且台灣人的矛盾在於,既羨慕中國新簇的華麗建築,又讚揚歐洲動輒上百年歷史的街區,在新穎與懷舊間擺盪,在商業與藝術間掙扎。直到 2007 年,由台灣出版界大老遠流董事長王榮文籌組的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經營權,將百年建築融合當代音樂、藝術與飲食文化,以全新的營運模式,呈現出今日華山 1914 的樣貌。

特洛伊的古戰場催生華山藝文特區

金枝演社這場「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獲得空前好評,導演王榮裕改編希臘經典史詩「伊里亞德」,運用 3,000 年前的經典戰役,隱喻當時台灣的處境,為世紀末的島國居民帶來極大的視覺與心靈衝擊。媒體與劇評一面倒的好評,但沒有人想得到,這場祭典首演,不只替台灣藝文界立下新的里程碑,竟也催生了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座藝文園區。

由自由市場主導歷史教育

有民建聯議員在立法會內倡議初中中史獨立成科及列為必修科的動議……這位議員請回去吧,不要再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包括其薪津及重新開辦課程的花費),香港再沒有中史科是世間美事,預期由納稅人出資給人亂搞史觀,不如我們將史觀認知的教授交還自由市場處理,一地之人是否爭氣,自己決定,與人無尤。

自由市場內裡所有的理念,也是可有可無可交易的東西,要活得自在,只適合心靈真正自由的人。如果你還是給各種條條框框困鎖,例如一定要有家、有國,一定要有人安排教育,那麼請跳過此文。自由市場是買家及賣家皆享自由,無謂辛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