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 GPT-4、Bing 或 Bard,Pi 的實用功能更少,賣點卻是更具個性及人性化,純聊天以了解用戶需求及偏好,公司希望 Pi 未來可作為用戶生活上的智能助理兼朋友。
對話
|共10篇|
莫坤菱:說話的藝術 —— 從伊力盧馬舊戲看 Drive My Car
縱觀整部電影,就像坐在紅色 SAAB 老車搖搖曳曳地看一段人生的風景,遇上一些人與事,觸碰你過往的痛處,導致結痂的傷口重見天日,你會選擇一往無前還是混沌而過?而我想說的是,電影可以如此好看,有一定長度卻不覺漫長,全賴一種說話的藝術。
林喜兒:驚嚇通話 —— 只有聲與圖的劇集
「驚嚇通話」回歸基本的說故事方式,卻是破格之作。為甚麼不是 podcast 而是電視劇集?出色的劇本,配合聲效和線條圖像設計,猶如在漆黑的環境戴上耳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林靖風:Soluna 與金根泰 —— 參透的藝術
韓國藝術家金根泰(Kim Keun-Tai)最近於 Soluna Fine Art 畫廊以「KOAN 公案」為主題,展出一系列以液體石粉為媒介的畫作和裝置作品,來審視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一種親密而疏離的關係。
Moyashi:反面教育電視
「杜汶澤 vs 陳百祥」是一輯教育電視,是一輯反面的教育電視。
勸告的美學:如何令忠言變得「順耳」?
朋友因事苦惱,向你尋求意見,但提供的建議再好,對方就是不願接受。確實古語有云「忠言逆耳」,而那種「我最了解你的情況,這是你該做的事」的態度,亦令過程變得煩躁。到底應怎樣做,才能讓對方樂於接納自己的建議,真正為人排難解憂?
Gloria Chung:反送中作話題?侍應如何不會開口夾著脷?
西式餐廳,侍應通常會和食客有一定程度的互動。如何打開話匣子、消除隔膜,讓食客相信侍應的推介、了解餐廳的烹調概念、享受整個餐飲體驗,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閒聊,芬蘭人也要學
不是每個人也擅於與人閒談,這對於長期要保持舒適距離的芬蘭人來說尤為困難。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不少芬蘭人為解決拙於面對陌生人的問題,正於學校修讀「閒聊課程」,學習應對技巧。
藝評:In Search of Utopia —— 與香港對話的強烈慾望
創作者不時加入非 1984 世界內存在的香港元素或符號,例如一名較年老的工人曾提及一場令市民要帶口罩的瘟疫,以及從前的流浪漢因無家可歸住在天橋底,但是被人用水驅趕的經歷。又例如領導人曾向觀眾喊出「科學、民主、自由、回歸」等口號。凡此種種,都是在提醒著觀眾:這不是單純的 1984,而是一個有關香港的故事。這種處理能有效讓觀眾跳出原有的故事,思考 1984 與社會的關係。
學校沒有教的溝通招架術
有些人說話刻薄,你作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聽來雖覺難受,但為免翻檯收場,只能尷尬陪笑。不過,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榮譽教授 Kathleen Kelley Reardon 認為,兩個人對話,各要負上一半責任,而若然懂得技巧,你更可化被動變主動。以下是她提供的 5 項建議,有助你從消極負面的對話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