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

|共46篇|

科研學習要在道德課之後?

矽谷曾有一信條:「先建構,再求原諒」重點旨在快及有創見,往後有甚麼問題才補救,但在建構時沒有考慮周全,往後的麻煩愈來愈多。因科技不只是單純一個新技術出現,更影響不同的道德倫理層面,所以美國各大學正打算先從行業未來人才著手,設立類似於醫學倫理的電腦科學道德倫理課程,以改善科技所牽涉的道德難題。

滑鼠之父:他不及蓋茨喬布斯有名,但其視野或更創新

歷史上,有多少風流人物才華洋溢,然而卻因缺天時地利人和而被後來者趕上,搶盡光芒和掌聲?數之不盡,而美國電腦發明家恩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就是其中一個。他雖然不及蓋茨和喬布斯有名,但其對電腦科學發展的視野可能比起他們更為廣闊深邃。即使他生時得過多個大獎,獲譽為「滑鼠之父」,死前卻鬱鬱不得志。

3 個「歷久常新」的科技迷信

我們愈是依賴科技,卻愈是不願了解科技。手機相機電腦壞了,沒想要明白問題在哪,就只想立刻解決問題。因此很自然地,我們傾向相信那些道聽途說的便利方法,以求及早重投電子世界的懷抱。可惜的是,部分所謂「建議」其實大錯特錯。盲從的話,輕則徒勞無功,重則報廢燒錢。「紐約時報」近日就特意破解 3 個「歷久常新」的科技迷信。

電腦屏幕字型美醜談

談起中文電腦字型,微軟系統的新細明體,大概無人不知。不過因為這種字型只是為屏幕顯示而製,如果有人將這種字型用作平面美術作品,就容易惹來行家的批評了。例如去年台灣華航公司有新機啟航,名叫「帝雉號」,公司特意在機身印上這個大名,而大名所用的字型,是新細明體。結果坊間議論紛紛,多數人也覺得航空公司選錯字體,結果公司改以某楷體字型重印機名。電腦顯示專用的字型,對平面設計師來說,甚為顧忌,有人甚至說,如果平面美術作品上有這種字型,這份作品就不算是完成作。

讓設計回歸於人:筆記型電腦之父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人類所創造的東西中沒有一項是跟設計決定無關的。」不少人知道電腦的起點是圖靈,然而打破既有常規的手提電腦設計者卻鮮有被提及。Bill Moggridge —— 將世界放進公事包的人,沒有這位筆記型電腦之父的發明,把屏幕和鍵盤設計成可以像蜆殼一樣摺合,也許我們今天就沒有今天的筆記型電腦,可以帶著到處跑了。

在圖靈之外,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

承認吧,人類對人工智能(AI)的未來發展極之恐懼。由月前華文媒體誤傳 Facebook 機械人自創「秘密語言」而遭關掉,到近日專家呼籲禁止生產「殺戮機械人」,一脈相承的都是人類害怕 AI 會掉轉槍頭,反噬人類。有朝一日,如果像電影「智能叛變」的想像終於實現,屆時人類或會將怨恨轉嫁予「AI 之父」—— 圖靈,又或約翰麥卡錫。

是時候教寫程式了?

AI 經濟,浩浩蕩蕩。就算不談 AI,現代的商業活動已離不開應用電腦,商界與科技界對電腦程式編寫員求才若渴。有意見認為,若為國家好人民好,應在中小學就開始學習電腦程式。美國白宮早前與一眾科技界猛人舉行研究會,蘋果公司行政總裁 Timothy Cook 在會上提出了許多建議,其中就包括「把編寫程式加進公立學校的必修課程」。是時候教寫程式了——這呼聲日漸高漲。

告別我們熟悉的 USB 插頭

多數人日常辦公經常用到、插電腦的 USB 插頭,在電腦界稱為 USB A 類(USB type A)。迄今,此已通行廿年之久的 USB 種類,或終將迎來告別一日,因為資訊科技龍頭企業 Intel 正在為 USB C 類(USB type C)取代 A 類鋪路。

請備份:8 招保電子私隱

WannaCry 讓全球電腦用家人人自危,沒想過電腦危機那麼遠這麼近,一時人人關注電腦安全。及時更新系統和程式、不打開可疑電郵和網頁、不隨便安裝不明程式,如此電腦也中招,實在是非戰之罪。不過,在電子網絡世界危機四伏的,除了是個人電腦安全,還有你的個人資料安全。開源社群 Free Code Camp 創立人 Quincy Larson 在博客上提出多項建議,更好保護你的電子私隱。

Chester Ho:WannaCry 後,只會有更多的勒索病毒

電腦勒索程式 WannaCry 席捲全球,Windows 系統用家人人自危。有別於過往的電腦病毒,即使用戶沒有點擊連結,也沒有下載檔案,WannaCry 依然有方法進入電腦,把用戶的檔案加密,然後彈出畫面通知用戶,要求用戶使用比特幣支付費用解鎖。

世界太複雜,模擬不了?Improbable 話 possible

當 Elon Musk 宣稱我們極有可能活在虛擬世界,理所當然引起不少爭議,他們質疑虛擬試驗無甚必要,而且牽涉巨大人力物力。毋須等到未來,最近就有一間專研虛擬平台的創科企業表示,在模擬技術上已取得重大進步,科技雜誌 Wired 更聲稱:假如我們真的活於虛擬世界,這間公司極有可能就是世界的「造物主」。究竟這是一間甚麼公司?

天下無不破的電腦

選舉事務處離奇遺失兩部電腦,頂頭上司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說「加密標準高,任何人都難以破解」,港府出事後再死撐,相信大多數人對此已不感意外。碰巧政經雜誌「經濟學人」 4 月份第 2 期正以「為何所有電腦永遠不會安全」為封面專題,內有兩篇文章詳細分析技術困難與經濟誘因,指出從經濟層面上解決黑容問題或成效更豐。雖然黑客入侵無可避免,但不代表不應戒備。

芬蘭幼兒教育:以故事、針織來教寫程式

有言未來定然是人工智能年代,即使不以學習計數串字為不合時宜,至少要精通電腦以便駕馭機器人。為此學校提倡電子教學,成效如何眾說紛紜,用電腦學習是好是壞仍是個未解謎。芬蘭幾年前將程式編寫引入課程,不用電腦,配合學習故事書,幼兒也能學習電腦科學知識。

100 年前,Computer 不是計算機,是計算員

對數學白癡而言,即使是簡單的加減運算,也非要拿計算機來按一下好讓自己放心。試想沒有計算機的年代,遇到三角函數和對數要怎麼辦?靠的都是紙筆和人手。在電腦出現以前,「computer」一詞所指的並非機器,而是人。從事數學計算工作的人員,都被賦予「computer」的職銜,例如初級計算員(Junior Computer)和首席計算員(Chief Computer)。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太空總署前身),就僱用了一支計算員團隊,他們默默地埋首於航空航天工程,用人手演算的方式展開繁複的運算。

圖靈測試目的是甚麼?

霍金與 Elon Musk 不約而同警告人類或需面對人工智能(AI)的威脅,2016 年初 AlphaGO 四比一大勝韓國頂尖職業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看似終將要超越人類。HBO 美劇「西部世界」再一次把這憂慮帶到人前,劇中借助 1950 年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理論,把這種焦慮描繪得歷歷在目,但到底甚麼是「圖靈測試」?圖靈測試又有甚麼局限?

美劇西部世界的哲學

HBO 的「西部世界」(Westworld)第一季在上月落幕,此劇打開了機械人的幻想世界,表面上它固然是在探討人工智能的現實意義,機械人會否有日群起反抗創造和奴役它們的人類呢?同時,西部世界另一重要的主題是:何謂「意識」(consciousness)。文化評論家 Matthew Becklo 便指出,西部世界回應了兩個有關意識的經典哲學問題。

考眼力:人可貌相?

上海交通大學新近研發一套電腦軟件,研究過程中蒐集 1,856 張,年齡在 18 至 55 歲之間男性的身份證照片,其中包括罪犯的身份證照片,而不是警方拍的大頭相,據說以貌取人的準確度高達 89.51 %。有關研究認為,電腦判斷人的相貌沒有好惡傾向,不受人生經驗、種族、宗教、政治、年齡和性別等因素影響。

網上學習的教育不平等

今時今日,一人一 smartphone 是平常事。網絡上的知識垂手可得,不過對於無力配備上網工具的窮苦學生來說,網絡卻隨時是讓他們在人生跑道上被進一步拉開距離的因素。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去年的統計結果,儘管幾乎所有 10 歲或以上的學生都懂得使用電腦,但只有約 8 成家庭有個人電腦接駁互聯網,比往年下降,更有小部分學生在過去 1 年未曾使用互聯網——即便是自詡科技發達的香港,網絡也非無遠弗屆。在美國,同樣有學校設備落後的學生,因網絡不達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