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公民脫離中國國籍,成為其他國家的公民,那他還算中國人嗎?擁抱華人文化,可以與「中國人」此一身份認同區別嗎?這些問題,由不同海外華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對部分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來說,中國可能仍是他們的「祖國」。美國拉洛奇大學社會學教授 Azlan Tajuddin,2018 年在「國際與全球研究雜誌」發表文章,從 1826 年英國開始在新加坡、馬來亞及檳城建立殖民地,到 1957 年馬來西亞獨立,講述不同馬來華人在流散海外的不安感驅使下,如何構成對中國的政治身份認同。
殖民地
|共44篇|
前殖民地的獨裁標誌:煽動罪
9 月 6 日,警方國安處以「刑事罪行條例」200 章第 10 條「發表煽動文字」,拘捕人民力量譚得志,事件引發各界憂慮。人權監察直指煽動罪「基本上是以言入罪」,屢被聯合國批評違反人權準則。這條殖民時期留下來的法律,在多個前英國殖民地都引起廣泛爭議,要求廢除的聲音不絕。
中葡談判時,澳門人的國籍問題
回歸前,英國當局只給予約 5 萬名香港人居英權,其餘只獲發 BNO;但在一海之隔的澳門,大部分土生居民都擁有葡萄牙國籍,當中葡就澳門前途問題談判時,澳門人國籍問題就成為一大爭議點。
華人海外建國史:圭亞那總統鍾亞瑟
華人文化認為安土重遷,身土不二,萬不得已才會離鄉背井。可是很多華人離開中國故土後,都成功闖出一番成就,位至一國元首。除了「蘭芳共和國」總長羅芳伯、千里達獨立後首任總督何才,在 1970 年,當南美洲小國圭亞那(Guyana)成為獨立共和國時,其立國總統也是一名華人,名為鍾亞瑟(Arthur Chung)。
「留島不留人」的定居殖民主義
二戰之後,一股解殖浪潮席捲全球,各地民眾打著民族自決的口號,爭取獨立。在解殖大勢下,世人都深知殖民主義不是好東西;當中有種殖民主義被認定最為野蠻、落後 ——「留島不留人」的「定居殖民主義」(Settler Colonialism)。
華人海外建國史:千里達總督何才
不少海外華人,曾經在別國出任政要,甚至自立國度。在 18 世紀羅芳伯成立了「蘭芳共和國」,1965 年李光耀亦成為新加坡國父。在新加坡獨立前 3 年,中美洲加勒比海就有個島國誕生 —— 千里達及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獨立後首任元首是一名華人,名為何才(Sir Solomon Hochoy)。
【津式普通法】戴馬鬃假髮、踐踏人權的法官
長久以來,香港一直以行先進的英式普通法為傲。香港也因為擁有健全法制,一躍成為東亞最大的國際金融和仲裁中心。可是,近年很多人指香港法治已死,一方面法庭飽受政治壓力,另一方面有法官又樂於被統戰,其中連儂隧道案 法官讚斬人導遊「情操高尚」教不少人嘩然。法治崩塌,可以來得很快,在世界另一角,同是前英國殖民地的津巴布韋,就同樣有一班戴馬鬃假髮,打著普通法旗號,卻踐踏人權的法官。
香港如何一度成為東南亞革命之都?
由於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她在 19、20 世紀,不單止是一個經濟城市,更加是一個進步思想會聚的革命之都,不單向中國大陸,也向鄰近地區輸出革命,成為不少東南亞革命家學習、工作和避難之所。
一國兩制在秦國
一國兩制並非中國獨有,亦非新鮮產物,甚至早於戰國時期已見概念雛型。台灣國立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在編著「重新思考皇帝: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其中一章提及,秦國能夠晉身強國,主要得力於編戶齊民和殖民政策,佔據戰略要塞成都平原,並一度在蜀地實行「一國兩制」半個世紀,藉其豐足資源富民繕兵,再以此為據點逐步吞併楚國,奠定霸權。
1943:另一個香港前途問題
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金文泰曾建議倫敦政府發動「第三次中英戰爭」,永久割據九龍新界,遭唐寧街回絕;1940 年代初,中、美、英三方就香港戰後歸屬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政府在羅斯福支持下,收回九龍新界的提議一度佔上風;1967 年六七暴動之後,英方考慮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周恩來以出兵威脅,最終擱置;1984 年,香港人被滅聲之下,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九七易幟。歷史證明,香港前途從來並非內政問題,而是受制於多方角力,2047 期限亦不會例外。中英聯合聲明耳熟能詳,1943 年香港歸屬磋商則鮮見著述,回顧當時談判經過,認識香港前途的形塑動因,相信有助理解香港現時的政治困局。
陶傑:為何香港必然出事?
中國欽點了一位女特首,在 21 世紀國際城市的香港,這個人選本來有罕有的機會,可以結合西方賦權意識和現代的領袖管理學,在中國歷史傳統之外,別樹一幟。可惜她是前殖民地政務官出身,不是領袖的材料。若真有武則天的胸懷,香港不會淪於今日。
殘酷的橡膠史
輪胎、鞋底、電線套…… 現代人離不開用途廣泛的橡膠。它既可製成便利的工具,亦可製成可怕的子彈。但更加是殘酷的是,在 19 世紀展開生產事業後,有關種植橡膠樹的殖民地歷史。
北美尚未獨立時期,英國不撤回議案的代價
以史為鑑,大英帝國殖民治下的北美十三州,在「印花稅法案(Stamp Act)」後,不滿英國議會堅持對殖民地擁有徵稅權,導致日後的「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最終更釀成美國革命。假如英國議會當初「撤回」徵稅權,抗爭會否愈演愈烈,或是未知之數。
壓榨奴隸只靠皮鞭與威嚇?加勒比奴隸制不是你所想
每當談到黑人奴隸制度,大家定當聯想到皮鞭,奴隸要不是臣服於皮鞭之下,就是不服奴隸主淫威揭竿起義,但種植園內的黑奴人數往往是白人 10 倍有多,難道單靠鞭子便足以管束黑奴嗎?歷史學家 Christer Petley 最新著作分析英屬牙買加的案例,指出奴隸制殘酷之處其實在於軟硬兼施,以複雜的階級等第,促使奴隸間互相競爭,服膺於制度之下,以致嘗試掙脫枷鎖的黑奴寥寥無幾。
柏林街道改名,不要殖民者?
德國推行非納粹化及反思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對居於在柏林市內非洲區,一條名為 Petersalle 街道附近的人來說,納粹、殖民、屠殺的事蹟似乎仍縈繞不斷。納粹於 1939 年將街道命名為 Petersallee,以紀念德意志帝國時代,建立殖民地「德屬東非」的領軍人物 Carl Peters。當區一直有不同意見,爭論應否為街道重新命名。
混亂見真情:魁北克的全民搬屋日
7 月 1 日是香港回歸,無獨有偶,也是加拿大國慶日,更是魁北克省的搬家日(Moving Day),上承自殖民時期的傳統,整個地區在當天趕趕忙忙只為搬家,也凸顯了這個曾兩次舉行獨立公投的地區,在國慶日之與眾不同。
陶傑:孤獨的行者
連邁高(Michael Mallin)在槍斃前一日在監獄會見了妻子和 4 名年幼兒女最後一面。連民安那時兩歲,由母親抱著,探視即將槍斃的父親。
英女皇值得拿諾貝爾和平獎嗎?
英國「每日電訊報」日前引述消息報道,指多個英聯邦小國有意提名英女皇角逐殊榮,表揚她 60 多年來對英聯邦的服務和貢獻,肯定她在「維持聯邦活力」上的「堅定外交」,此事或於下周舉行的英聯邦國家元首會議進行討論。皇家英聯邦協會會長 Lord Howell 直言是個好主意,多名次官私下表示支持,就連資深工黨議員 Frank Field 也力撐議案。但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真是值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嗎?
李衍蒨:S 系列 —— 頭顱懸案
德國柏林裡的一所博物館內,存放著約 1,000 顆人頭頭顱骨。它們被稱為「S 系列(S- Collection)」。可惜的是,暫時沒有人知道到底這些人頭骨是誰的,更沒有人明確知道它們的來源。
300 年前利用奴隸的醫學實驗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不倦,從巫術到醫學實驗,寄望尋找藥到病除的靈藥。以人體去試驗功效和副作用未明的藥物,即使至今,也未能完全破除當中的倫理問題。而回到過去,在大西洋一端,歷史無聲地上演一幕幕剝削實驗,包括利用奴隸來作實驗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