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背後嘲笑顧客,今時今日這種服務態度固然不應該,但亞洲人喜歡說的「顧客永遠是對的」,卻未必能夠套用到西方國家。這正是很多人由香港移居到英國之後,其中一個非常不適應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會因為從事服務行業的西方人沒有給予亞洲式的「尊重」,而感覺被歧視。
階級歧視
|共5篇|
印度「賤民」之厄運:生活於種姓制度的最低層
香港大眾多認同「人無貴賤之分」,人人生而平等,可是,同一句說話對於印度不適用。在歷史悠久的種姓制度底下,印度人根據血緣出身分出高低貴賤,現時,每 6 個印度人就有一個是「賤民」(Dalit),亦即 2 億人活在種姓制度的最低層。被視為「不潔」象徵的他們生活苦不堪言,是人又非人。生於印度,後來轉到紐約工作的 Sujatha Gidla 以其「賤民」身份出版新書,談論「賤民」在印度的厄運。
無法擺脫歧視的日本木下川
木下川(即今天的東墨田)位於淺草東北、隅田川與荒川流域之間。由淺草出發,距離不過十分鐘車程,是現今日本少數的皮革集中生產地,其中豬皮革加工佔日本全國生產量八成多。雖為國內皮革主要產地,居民由明治年代開始,一直受盡外界歧視。身份低微的部落民,即使戰後仍無法擺脫社會的冷眼。
「非人」生活:日本最低級社群
有說日本江戶時代人分士農工商四級,但其實還有一級:部落民。部落民可以再細分社群,如「非人」、「穢多」等,因應地區之差,稱謂亦有異。其共同點是都受一般社會大眾歧視,居住區域基本被隔離,遠離城市中心及一般大眾的村落。部落民除行乞外,以處理動物屍體的產業,如肉類屠宰、脂肪加工、皮革生產等維生。
歧視白人的歷史
一講種族歧視,想當然會認為白人加害「有色人種」,畢竟西方是殖民主義發源地,侵略者歧視被侵略者,相當叢林法則。然而,白人也有一段被歧視的歷史,世上有黑奴也有「白奴」:一邊有巴巴利海盜肆虐北非及地中海,劫掠人口販賣,16 世紀至 18 世紀期間,估計有 100 萬至 125 萬歐洲基督徒被拐賣至北非做苦工;另一邊則有英國強行遣送愛爾蘭人到新大陸開墾,當作奴隸賣往加勒比海地區。「White Trash」(白種垃圾)一詞早見於 19 世紀初,始於對基層白人的階級歧視,今日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