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籍亞裔 TikTok 用戶 Soogia 對英國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分享的菜式表示困惑,因為那不太似她熟悉的中國菜,包括美式中餐。有關主題 #britishchinesefood 迅即惹來熱烈討論,後來演變成批評英式中餐太另類。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出,之所以混合中西食品,其實是華人移民廚師為了滿足英國人口味而改良菜式,由此衍生出獨特風味。
唐人街
|共10篇|
香港戰後第二波移民潮:1967 年左派暴動
香港常被形容是一座沒有根的「浮城」,過去數十年,很多人逃難過來,不少人安居不久又再漂泊遠方。二戰後到 97 前,香港曾經歷三波移民潮,第一波是 50 年代的農業危機,新界原居民外遷謀生;第三波是 80 年代香港前途問題與中國的八九學運,令市民人心惶惶。而在此中間,香港也曾爆發一波移民潮。
【Soul Monday】停止仇亞暴力,由他做起
38 歲的老撾裔美國人 Jimmy Bounphengsy,本來終日營營役役,對社會不太關心。但今年初起,這位貨車司機每天結束工作後,都從加州聖荷西開車到逾 40 里遠的屋崙(Oakland)唐人街,與其他義工巡邏亞裔社舖或護送長者回家。即使為此賣車又停工,他也在所不惜,只盼以團結的力量,阻止反亞裔仇恨。
石 Sir:新舊居英港人之別
大概新一代居英港人就有能力突破「自己人圈子」的群居心理,少有整天價地跟其他港人圍爐,能融入本地英國人圈子,明白本地人文化,懂得跟本地人溝通,就算說不上有國際視野,最少也有英國人視野。這份能力,在今次港人抗暴運動中,幫助港人爭取英國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實居功不少。我有幸認識一班能融入英國生活,但仍心繫香港的香港人,實大感欣喜。
紅眼:在中華街尋找一些壓縮的城市備份
如果我們各自帶走屬於那個城市的一些東西,把它們作為家當一起撤離呢?譬如在那個城市已經逐漸流失的文化、風俗和身份認同,譬如平民食物的味道、烹煮方法,衣著習慣或關於某些商店和街道的名字?然後另覓一個地方,將這些被移民者零星帶走的家當,將記憶還原。而其實,這就是唐人街/中華街了。
紐約唐人街士紳化,華人何苦為難華人?
保護唐人街和下東區聯盟自 2015 年成立後,三不五時發起集會。最近有約 20 人聚集在曼哈頓大橋附近的東河街區示威,手握「反對歧視、反對迫遷、反對高租金」等的中英文海報,大喊口號抗議,反對一項於該地建造近 3,000 單位的高級公寓計劃。示威揭示了美國亞裔基層人民作為「典型的少數群體」,被忽視的苦難和擔憂。Vox 於是專訪當地居民,了解事件來龍去脈。
石 Sir:農曆新年在英國
農曆新年,本應是一個喜樂熱鬧的日子,大家若可像英國人參與華人農曆新年活動般,帶著尊重欣賞的心態,不就歡歡喜喜?那些長輩們幾時才明白自己早已與時代脫節,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態,不再向後輩指指點點可以,把他們逼瘋?
Gloria Chung:最後的唐人街
當年的華人飄洋過海,在暹粒落地生根,半世紀的光景沒有在唐人街留下一點痕跡。在曼谷的唐人街,確有走進時光隧道的感覺,街上有「寫字佬」為人提字、寫信;小販賣的雞蛋沒有包裝,彷彿就在農場剛剛運過來,人的臉孔亦有點似曾相識,不是那種粗獷野蠻的臉,而是溫和敦厚,就像昔日廣東人的臉。
李明熙、Kimberlogic:樂遊費城唐人街與尼亞加拉大瀑布
費城唐人街在巿中心的第十街,街口有道樓高 40 尺的「費城華埠」牌坊。早在 19 世紀已有廣東人到此定居,開設洗衣店和餐館。時至今日,跟世界各地的一樣,唐人街演變成外國人眼中的亞洲熔爐。
唐明:大中華大龍鳳
中國人開店,招牌來來去去離不開這些字:龍、鳳、金、皇、帝、豪、福、財,另外取自東主本人的名字或暱稱如旺記、小小胡、老乾媽之類則另計。懂中文的人,看見中文大字的招牌,當然沒問題,但翻譯成英文,就成了足以考起顧客的史芬克斯謎題,簡單一個「金」字就能變化出無盡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