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 210 公里、橫跨英格蘭和威爾斯邊界的威河(River Wye)曾盛產三文魚,1967 年有釣獲超過 7,800 條的紀錄,然而 2021 年卻跌至有紀錄以來最少的 326 條。當地垂釣者認為,是養雞場大量養雞導致威河受污染,令魚類數量銳減。
雞
|共16篇|
蛋通脹之下,美日兩國的不同應對
港人愛吃日本蛋,去年日本輸港雞蛋比前年增加 3 成,佔當地雞蛋出口總量的 92%,總計 4 億多隻。日本蛋更受其國民歡迎,愛其價廉物美且售價穩定,惟去年起這種「價格優等生」一直漲價,令市民及相關行業苦不堪言。但相對日本人的死捱死忍,有些美國人則以奇招對抗「Eggflation」。
呂嘉俊:研究一隻全港最好的炸子雞
本來對此菜式已不存期望,直至最近試了兩款炸子雞,一次在港灣壹號,另一次在萬豪金殿,兩者都高質素。細問之下,方知如今的師傅還在落力研究炸子雞,從細節著手,改善炸雞的做法。
植物肉興起、法例嚴格,令工廠式飼養正在減少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野生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代至今平均減少了 69%,主要涉及龐大的糧食需求。諷刺的是,養殖動物如雞、豬、牛和魚的數目卻隨之上升,但在工廠化的農業系統,其生存條件甚至比野生動物更糟。以下數據反映了人類繁榮與動物福利之間扭曲的共生關係,及箇中演變。
人類曾經不視雞為食物?
雞肉是深受大眾喜愛的食材,根據漁農自然護理處數字,香港在 2020 年平均每天消耗 23 公噸鮮活家禽,而英國每年就有超過 10 億隻雞被屠宰。不過,人類吃雞的歷史卻非想像中源遠流長,近日有研究發現,人類與雞的密切接觸,在大約 3,500 年前才開始,牠們原本生活在樹上,受稻米吸引才到地上。而古代的雞甚至得到人類尊敬,得以安享晚年。
【*CUPodcast】全部都係雞之三:懂得算術的雞?
雞在古代文明扮演接通神與人的橋樑,作為提醒人每日祈禱的使者。雞的神聖性,令他備受上古及中古人類的敬畏,甚少人會認為雞是愚蠢的。今天在城市難以接觸活雞,現代人對雞的態度亦愈趨冷淡,雞甚至成為電影及小說中,愚笨與拙劣的象徵。直到 20 年前,科學家開始研究雞隻,發現雞有能力理解幾何圖形、認人、保持記憶甚至加減運算,絕非常人想像般笨拙。
雞隻自由放養,必然確保動物福利?
日常吃到的雞隻,不少都在集約化雞場飼養。消費者或不太關心雞們的來歷、短暫的一生如何度過,只求滿足口腹。而在澳洲,情況稍有不同。澳洲雞隻飼養行業中,超過 6 成獲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認證。即使雞肉需求龐大,仍有協會從動物福利角度出發,旨在保障雞隻身心健康。
雞肉工業化的產物 :木質雞胸
雞胸肉愈來愈「鞋」,尤如「柴皮」一般,雞肉公司用了數十年繁殖及改變雞種,令牠們能長出「大雞胸」,提升生產量,但過度生產帶來的禍害,已開始浮現。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面對客戶也開始摒棄口感欠佳的雞肉,行業正花費億元來應付各種後果,包括軟塌的「意粉肉」,以及肉質太堅韌粗糙的「木質雞胸」。
貧富兩極化,哪些國家是「肉食大國」?
即使不少人信誓旦旦向肉類說不,統計數字卻顯示,過去半個世紀,全球肉類消耗量不但有增無減,並且由 1960 年代的 7,000 萬噸急速上升到 2017 年的 3.3 億噸,增加幅度接近 5 倍。
雞,人類改造自然的未來化石標記
雞隻經歷數千年緩慢演化,何解在短短數十年間基因突變,骨骼急速長大,骨質卻疏鬆易變形,在全球極速繁衍多達 230 億,是野生禽鳥總數的 3 倍。不尋常的丕變,全歸因於人類數十年的工業改造,將會透過化石銘刻在數十億年的地球史上。
不打抗生素,對雞是福還是禍?
全球人類對雞肉的需求量驚人,在過去幾十年,家禽養殖業為滿足供應量,一直都使用抗生素在惡劣而擠迫的工場內餵養雞隻。而且,對雞隻注射的抗生素,本身都是為人體而設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早已制定政策,建議家禽養殖者停止使用人類抗生素。使用了數十年抗生素的雞肉生產商,需要花更長時間重新試驗如何使用新的益生菌或益生元取代品。
我們都是資本主義下的「麥樂雞」?
哪件事物最能代表現代社會?可能是電腦、互聯網或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機。在著名食物經濟學家 Raj Patel 與紐約賓漢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Jason Moore 合著的新作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even Cheap Things 之中,卻認為沒甚麼比一盒「麥樂雞」—— 雞塊(Chicken nugget)更能象徵資本主義與當代人的關係。
「雞有雞味」—— 原來是調出來的?
常言道:「食雞有雞味」聽起來好像是一句廢話,但事實上我們不難聽見老一輩常說吃不回以往的味道,不是他們味覺已變差,而是當食物沒有其該有的味道時,食品商、餐廳乃至一般家庭都會以調味料提升鮮味,雞味的缺失就由人工調味料取替。雞味會流失也是因生產方犧牲了食品的味道和營養,只為追上食品的生產速度與產量,乏味自然再加入調味料,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雞的叫聲代表甚麼?
鳥類有獨特的「說話模式」,喋喋不休的雞鳴當中亦蘊含大意義,近年不少學者為此作出研究,更試行以人工智能解讀雞的語言,令雞農更了解自己的雞,用更妥善的方法對待牠們。
速成雞太虐待?慢活雞代價卻太大……
過去雞農為求增加供應,用各種手段催熟肉雞,以求最少資本得到最大回報,大量餵食注射荷爾蒙等無所不用其極。近年消費者開始講究雞隻養殖手法,肉雞的生活質素才得到正視。美國最近有食品公司更帶頭提倡,養雞不求早熟,但求慢活。
新技術免殺小公雞,食得人道點?
全球每年有32 億隻剛破殼而出的小公雞被殺,因為它們不能生蛋。在食物產業被視為「 無蛋用」的小公雞有「福音」 了,荷蘭有科學家研發出簡易的胚胎性別檢定測試,在公雞孵化前可終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