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

|共17篇|

【適者生存】切爾諾貝爾流浪狗 DNA 出現變異

在 30 多年前,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周邊地區的居民被迫撤離,不少人只能遺下他們的寵物犬。數十年來,寵物犬的後代在切爾諾貝爾禁區(Chernobyl Exclusion Zone)繁衍生息,近日有研究發現,這些流浪狗的核心基因或已能適應毒性極高的棲息地,這將有助了解身處化學及輻射環境,對野生動物及人類產生的潛在影響。

切爾諾貝爾的神秘黑菇:科學家研究輻射的關鍵?

當俄烏戰爭陷入拉鋸,俄軍手上的板斧愈來愈少之際,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警告核戰隨時會爆發。1986 年,同樣在烏克蘭地區,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意外「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告訴世人核災難的可怕。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仔細研究當年的災難現場,希望為人類找出應對輻射的方法,其中一個重點研究對象,就是核電廠內生長的奇怪黑菇。

【烏克蘭戰爭】仍在抗命的切爾諾貝爾伏特加生產商

近年,切爾諾貝爾禁區開始生產伏特加。一群科學家在當地進行環境及作物種植研究時,想到可以利用實驗種植的黑麥及水果釀製烈酒,藉生產自家消費品,振興當地自核災以來一蹶不振的經濟。然而,俄軍目前已侵佔當地,使田地無法種植作物,但科學家仍沒有放棄復興受災地區的計劃,繼續出售新口味烈酒。

切爾諾貝爾核災最大受害國,為何是白羅斯?

眾所周知,切爾諾貝爾核災發生在烏克蘭,核廠方圓 30 公里皆為無人之境,但你未必知道,受災最嚴重其實是鄰國白羅斯,大多數核輻射物質都落入當地,導致農地荒廢、人口驟減。為何核災始於烏克蘭,最大受害者反而是白羅斯?

後人類的美好景觀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從切爾諾貝爾到武漢肺炎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中國被指在武漢肺炎爆發之初隱瞞疫情,有本地學者將之與 1986 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爆炸後,蘇共政府的處理手法相比。「華爾街日報」首席外事記者 Yaroslav Trofimov 當年居於烏克蘭基輔,他形容中國官方對近年來不同的災難事件,皆以一貫的隱瞞及否認模式處理。

為甚麼植物不會死於癌症?

最近 HBO 推出迷你劇集「切爾諾貝爾」,全球好評如潮,亦令世人再度關注這場核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年核爆引發過千種的癌症病變。事後人們全面撤離,市區形同鬼城。但該區的植物不單沒有枯萎,反而繁茂生長。為何人類和動物會因遭遇輻射患癌死亡,植物卻能在 3 年間康復?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就此作出分析。

【HBO 切爾諾貝爾】如何「求真」而成為最高分「神劇」?

剛播放完的 HBO 全 5 集短劇「切爾諾貝爾」在短短一個月內竄紅,更在影評網 Rotten Tomatoes 錄得 94% 評分,成為全站最高分劇集。影評盛讚製作團隊無論在科學、史實、角色甚至場景上,高度還原這場 80 年代末的大悲劇。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編劇兼監製 Craig Mazin,何以能還原事故的細枝末節?

新潮黑暗旅遊:鬼魂、慘劇、災難現場

鴨仔團遭人鄙視,自由行也有點無聊,旅遊業開始出現一波暗湧,以更為黑暗的主題去吸引遊客。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數字,全球旅遊業自 1999 年急速膨脹至今,去國外旅行的人數增加了一倍。遊客都希望提升體驗,尋求另類主題的市場在不斷擴大。

黑暗觀光: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可以參觀?

我們經常聽到切爾諾貝爾核災需要上千年才能回復正常的輻射水平,切爾諾貝爾核電廠附近的地區給人印象是重門深鎖,人跡罕至,若無要事,不應踏進。此言非虛,在核設施附近的林木湖泊,輻射含量仍極高,普通人不宜逗留。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切爾諾貝爾現時是觀光景點,成千上萬的遊客已拜訪過這處傷心地。

切爾諾貝爾核災是如何發生?

戲劇性的事故從 1986 年 4 月 25 日就蘊釀,發生於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 130 公里的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當時烏克蘭仍屬於蘇聯。當日第四號反應堆正預備進行特別測試,試驗當緊急冷卻系統在完全停止供電時,能否靠汽輪發電機的慣性動力,在啟用柴油發電機之前提供足夠電力給冷卻系統。可是,這項出於安全測試的好意,陰差陽錯下卻造成一場大災難。

切爾諾貝爾太陽照出生機?

今年是切爾諾貝爾核災 30 周年,30 年前它給帶來了人類巨大的震驚和傷痛,核電廠附近的 2600 平方公里被劃為禁區,出入受管制,至今仍諱莫如深。但烏克蘭政府近日公布,正計劃在切爾諾貝爾附近的荒土,發展太陽能發電,以太陽再種出生機。

活在幸福的輻射天堂

俄羅斯城市 Ozersk ,是蘇聯二戰後核武計劃發祥地。過去幾十年, 10 萬名居民不存在於任何地圖,若翻看蘇聯人口統計,也找不到他們的身分。如今,該處淪為世上最污染之地,被形容為「地球的墓園」,但當地人仍覺活在「欄中的天堂」。為何沒有自由,又滿布輻射,他們卻還甘之如飴?

核災教訓後 世界變幾多?

昨天是切爾諾貝爾核災 30 周年,讓人再次喚起廢核的呼聲。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顯示,今年可再生能源投資額上升至 2,859 億美元,比傳統能源的投資額高出一倍。到底再生能源,是否防止核災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