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

|共50篇|

區隔不可怕,人類最恐懼是同質化?

古往今來,無數哲人都夢想要建立一個摒棄邊界、和諧平等的理想世界。但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奇絲(Holly Case)卻提出異議,她宣稱人類並不真正懼怕有區隔而分裂的世界,人類真正的恐懼是差異被消弭,萬事萬物喪失獨特性的同質化世界,這種恐懼甚至是超越左右翼政治分野。

生產過剩與警察國家的誕生:當警隊成為一門大生意

由香港政府針對反送中運動,到西班牙政府對加泰隆尼亞獨派示威武力鎮壓,再到之前美國牽頭全球反恐戰爭,種種跡象都顯示世界各國有走向警察國家的趨勢,例如警察在裝備、訓練、思維都變得軍事化;在生活各方面,尤其網絡平台上,監控變得愈來愈嚴密;警察濫權問題亦在惡化,成為法律制度以外的特權階級。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社會學大師 William I. Robinson,去年於社會學學術期刊 Critical Sociology 撰文,以左翼政治經濟,分析為甚麼警察國家現象直捲全球。

一杯古巴雪糕,一條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

作為現今少數的共產政權國家,古巴一直隱藏著它的傾斜狀態,尤其撼動社會主義體制的貧富階級差距,素來不被政府談及。不過,在當地買一杯雪糕,已能窺見社會主義是如何在破滅之後暗渡陳倉到資本主義。在很多人眼中只是炎夏消暑的冰涼食品,但在古巴,它是一條貧窮和富裕之間的鴻溝。

Moyashi:遺忘的大都會

The Big O 披著機械人動畫的外皮,所探討其實是現代經濟社會結構對個人生活的影響。穿插全劇的主題是「記憶」。記憶是身體與外部(都市)的連結,失憶是個體經驗的喪失,而社會集體失憶就是歷史的喪失。「模範財團」控制了城市中,包括政治、經濟在內的所有運作,居民遺失了所有的歷史,但對失去主體性的狀況仍毫不在意,如常地在財團建構的都市中生活。

藝評:「資本.論」—— 當「警訊」變成犯罪教學

「資本.論」以劉炫銳發達並迷失的情節為主軸,表演形式混合了正劇、春晚風格的喜劇小品、觀眾參與的互動遊戲和百老匯式歌舞等,十分豐富。作為受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啟發的作品,編導淺白地向觀眾介紹泡沫經濟的形成過程,就是金融界怎樣利用大眾的貪念。

我們都是資本主義下的「麥樂雞」?

哪件事物最能代表現代社會?可能是電腦、互聯網或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機。在著名食物經濟學家 Raj Patel 與紐約賓漢頓大學社會學教授 Jason Moore 合著的新作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Seven Cheap Things 之中,卻認為沒甚麼比一盒「麥樂雞」—— 雞塊(Chicken nugget)更能象徵資本主義與當代人的關係。

唐明:錢有好壞之分

鑄幣局本來是份閒差,但牛頓上任著手清理門戶,遠不止三把火,將他研究科學的狂熱轉移到對劣幣的窮追猛打,明查暗訪,盤問罪犯,突然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最辣手的神探,在短短三年內成功起訴的偽造摻假案件達 28 宗,而當時這個罪名可是判絞刑的。牛頓也因此落下「刻薄小人」的惡名。

唐明:俄國貴族的革命基因

俄國貴族都是知識分子,或大藝術家。19 世紀 40 年代是俄國貴族知識分子成就的巔峰:以世界級的文學家和音樂家而言,簡直是群星璀璨,震鑠古今。他們的特點是普遍憂國憂民,有強烈的政治訴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懷 —— 為英國、德國貴族所遠遠不及。

美國最潮話題:何不拋棄資本主義?

莫非是「物極必反」?在長久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現時卻愈來愈多年青人想要拋棄資本主義,而引領這股風潮的地點,正是多年前爆發過「佔據華爾街」運動的紐約。上周末,當地一場討論推翻資本主義的辯論會,首輪門票在發賣當日就被搶購一空,最終吸引近千人出席,而當中很多人都屬於千禧世代。何以他們對資本主義心生厭惡,甚至有意轉投社會主義?

【短片】「十月革命」是死胡同還是新理想?

十月革命實質發生在公曆 1917 年 11 月 7 日,按當時俄羅斯儒略曆法計算是 10 月 25 日至 26 日,十月革命的稱號亦沿用至今。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促成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人人手持 iPhone 的 2017 年,100 年前的工人革命已是過時的政治符號,為何仍要回顧這場遠在俄羅斯的革命?

150 年過去,「資本論」還有價值嗎?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至今 150 年,對世界歷史的影響僅次於聖經。列寧、斯太林、毛澤東、哲古華拉及卡斯特羅等共產主義人物,均將此書奉為教科書。誠然,當時馬克思在書中預言,資本主義崩潰及共產主義的勝利,結果都未有成真,現在看來這些分析似乎言過其實。不過德國多名政治及經濟學者認為,「資本論」所提出的經濟理論,時至今日依然有其意義。

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

烏托邦向來被視為等同幻想,由中世紀至 20 世紀歷經各種主義之後,更是令人避之則吉,結果今日政界不論左右,未來前瞻都是一片黯淡,不是全球暖化、環境污染,就是難民湧入、恐襲不絕。荷蘭歷史學家 Rutger Bregman 卻一反普遍悲觀心態,倡導社會「認真造夢」並提出建言,重塑當代資本主義世界,目標指向一個「現實主義者烏托邦」。

方俊傑:「玉子」── 食肉者的自欺與欺人

南韓導演奉俊昊,最新作品「玉子」有很多話要說。說到大財團偽善、說到人類的若無其事、也說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人與人之間根本沒有感情沒有仇恨,只有買賣,你出到一個合適的價錢,我甚麼也可以賣給你。賣家很醜惡,買家也不見得有甚麼差別。

Apple 和 Google:未來兩種企業經營模式

要了解今日的資本主義模式,最好參考當下最成功的公司。Apple 和 Google 近年相繼成為市值最大的企業,勢力遍及全球,但成功之下亦不無暗湧。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Mihir Desai 指出,兩間公司經營手法各異,一個投資者主導,一個管理層主事,比較兩者對不同問題的取態,可以昭示既有制度的難題,甚或預測未來的資本主義模式。

重探凱恩斯的啟示

每逢經濟災難發生,政界總會乞靈於凱恩斯,金融海嘯之後,情況明顯見諸歐美之別:歐洲大行緊縮,結果經濟持續低迷;奧巴馬治下美國奉行凱恩斯主義,以投資提振市場,數字上經濟現已復甦,達致全民就業。然而亦是此時,美國掀起反精英民粹浪潮,聲討官商勾結、貧富懸殊等社會不公現象,最終由商賈杜林普收割民憤,乘勢入主白宮。劇情發展看似弔詭,但對政治經濟學家 Geoff Mann 而言,其實相當合乎凱恩斯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