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改變女性身體,不單在於肚皮變鬆,身體各處長出幾條難以擺脫的妊娠紋,還在於改造大腦神經系統。前人說它使孕婦變蠢變健忘,最近有研究揭露,懷孕減少大腦灰質,其實可以激發母性,幫助新手媽媽照顧孩子。
大腦
|共186篇|
心理學家:記憶可自行造假
新聞可以造假,記憶同樣可以。英國華威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明明沒有經歷過,但若被告知曾做某事,並且多次想像之後,半數人都會信以為真,把假記憶當作真體驗。為何最信不過的,並非 Google、Facebook,而是自己的腦?
為何「最後答案」總是五時花六時變?
不論是揀衫揀工還是揀出選時機,人們總是躊躇半天拿不定主意。雖說舉手不回真君子,即使前一秒有十萬個理由說服我們哪個是最好的選擇,下一秒還是可能彈弓手收回成命。科學家就認為這其實反映了人們自我調節思路的過程。
過度消費是大腦作祟?
社會發展,文明進步,先體現於豐盛的物質生活。如果真的有一種時代精神,就是消費主義。歐美國家有「黑色星期五」,是商家特價促銷,平民橫掃特價品的日子,中國也在近年發明了雙十一節,線上線下盡是購物狂熱。不過,愛上購物,有時或真的身不由己。
啄木鳥為何不會腦震盪?
踢波要頂頭槌乃是常識,但常識可以很危險。研究發現,頂頭槌會造成腦部阻斷,輕則短暫削弱記性,重則可致腦退化症,例如前英格蘭國腳阿士圖(Jeff Astle)在 2002 年死於腦部退化受損,驗屍官判定或因頂頭槌過多所致。不過,啄木鳥每日對木自撼,腦部負荷理應極大,但又未聞患過職業病。啄木鳥防腦震盪的秘訣是甚麼呢?
專家又如何?知得愈多錯得愈多
虛假記憶(false memories)絕不罕有,過去已有不少案例指,事件的目擊證人無意識潤飾記憶,使無辜市民強行「被犯罪」。最近就有心理學研究指,對某議題愈是精通,愈容易產生相關虛假記憶。
人造大腦,真正的 Mini me
其實總想揭開高官們的頭蓋,看看他們的腦是不是有事,不過弄污雙手似乎不好,終於科學上有好消息了!位於英國劍橋的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耗資 2.12 億英鎊建成,內裡跨時代的研究項目,全部也足以成為荷里活的電影題材。其中之一,是 Madeleine Lancaster 團隊正在進行的項目,其荒誕程度,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巫術更貼切:他們正轉變人類的皮膚成為迷你版人造大腦,正在培育的大腦,有 300 多個。
智力愈高 放蚊時間愈長?
它總在你疲倦時乘虛而入,傳染性極高,跨越物種,勢不可擋,強行壓制也只會落得兩泡眼淚——說的是呵欠。關於人類乃至動物,為甚麼會打呵欠,科學家建立過不少假設,至今仍未能摸索出全盤理論解釋。不過其中一個呵欠專家 Andrew Gallup 最近就指出,打呵欠的時長與大腦尺寸有關。
空氣污染致老人癡呆症?
空氣污染被喻為比愛滋更惡毒的國際殺手,在中國,嚴重的空氣污染引致的心肺疾病便使人民壽命平均減 25 個月;但原來空氣污染中的有毒納米粒子更會「上腦」,研究指有機會是導致阿爾茲海默氏症(老人癡呆症)的元兇之一。
記憶轉移:網絡成為腦延伸
現代生活無法脫離網絡。無論讀書找資料,工作查數據,還是閒時想增進學識,網絡都有無窮無盡的資源,等待你發掘。然而,正因為網絡資源如此便利,隨手可得,網絡漸漸反過來影響我們的思想各方面:回憶、解難及學習,均開始變化。最新研究發現,現代人出現所謂「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現象,傾向依靠網絡科技輔助記憶,而且此趨勢不斷發展。
解構似曾相識的錯覺
紅樓夢裡,寶黛初遇,黛玉「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她,然我看著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古人大可以為「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今人則會被指「Déjà vu」--明明未曾見過,但卻似曾相識的錯覺。Déjà vu(既視感)一直被以為是虛假記憶,但最新研究表示,大腦出現「錯覺」可能是健康的象徵。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精神誤會?
研究:聰明人偏懶散
腦神經科學家斯馬特(Andrew Smart)在「閒散的藝術與科學」一書提出,人類在懶閒時最有創意,大腦在放空時更有效率,如笛卡兒的座標系、牛頓的萬有引力等也因他們懶散而得。近日,美國大學的最新研究為加強「懶惰」的正當性,指出懶惰是高智的象徵,聰明人偏向懶散,相反,不思考者則較好動。批評人「懶蟲」,原來是讚許?
不重視過去的民族,也終失去童年記憶?
你有童年回憶嗎?想清楚,你能憶起自己孩提時代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懂得說話、第一次上學的情況嗎?記憶一去難返,無法重演,可是,大多數人卻無法回想起這些彌足珍貴時間。原因何在?近年,科學家才逐漸了解童年時期記憶空洞的成因。
音樂:攪拌起記憶的妙藥
常沒記性?可以書寫,可以繪畫,可以拍攝⋯⋯施盡渾身解數把經歷寫入各種符號,試圖以記憶串連。不少報告都反映,音樂可用作治療老人癡呆及抑鬱症。換言之,只要懂得善用音樂,一個個「記憶罐頭」的限期,說不定會因音樂而自動延期。
推翻教科書:社交力全靠免疫力?
免疫系統是人類的疾病防禦機制,肩負檢測及消滅由小到大的各類病原體之重責,維持身體健康。維珍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免疫系統的重要程度超出想像,甚至主宰著我們的社交行為。當免疫系統出毛病,社交能力也有機會隨之受影響。此對人類行為的研究,對神經病學疾病如自閉症、精神分裂有著莫大且深遠的啟示。
如何分別你的性別?
你是男,抑或是女?這個問題可能比你想像中複雜。染色體決定了一個人的出生性別,但基因和大腦結構可能令你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因此相信自己性別錯配,選擇「上訴」,易服或變性,過上另一種生活;也有人閉口不談靜靜懷著另一個性別終其一生。究竟性別從何定義?又,是否每個人一生只能有一個答案?
懶惰救世界
現代文明視辛勤工作為美德,不過這種想法--一如勤勞小蜜蜂的老套寓言--原來只有小學程度,而且十分危險。科學家斯馬特(Andrew Smart)「閒散的藝術與科學」(Autopilo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Doing Nothing)一書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出發,指出人類其實在最懶閒的時候最有創意,而追求高效的密集工作與癲癇症無異,窒礙健康發展之餘,摧毀人類也摧毀地球。在一片營營役役的糖衣炸彈中,只有懶惰才能拯救世界。
公投何需苦惱 投票靠直覺
公投前兩派各施各法,各陳利弊,原來都收效甚微可以慳番。有評論指出,這個關鍵時刻做主的,不是甚麼調查分析的甚麼數據,而是人的直覺。
無記性?跑吧!
很多人說,香港人很善忘,無論事情有多壞,發生一段時間後,大家便會失憶。荷蘭最新一份研究提供了有趣的解決方法:只需在學習後四小時做運動,你就能增強記憶力,鞏固記憶。
想像障礙症:蘋果的樣子是甚麼?
「閉起雙眼你最掛念誰,睜開雙眼身邊竟是誰」曾經是網上熱話,引起網民共鳴。我們經常在腦海中浮現不同的樣子,但有些人的腦部卻繪不出任何影像,這種奇特的大腦障礙是為「想像障礙」(aphant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