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共186篇|

靈魂出竅是錯覺還是真有其事?

靈魂出竅,即靈魂離開肉身的現象。最常出現於人類瀕死、夢遊或大腦受刺激時;也有人聲稱通過訓練可以體驗出竅,當中多少帶著些宗教或神秘色彩。而最近法國一個研究就指出,靈魂出竅其實只是內耳系統出錯造成,未必如此玄乎。

為何地獄總是好故事的常客?

現實磨人,人們唯有從故事中逃避片刻,尋覓快樂 —— 這是許多人對「故事」作用的解釋。然而,如果故事真的是只求歡愉,讓人逃避現實,為何數之不盡的幻想小說、電影電視劇都以「苦難」為主題?為何大部分好故事都總是有位飽歷風霜的主人翁,要碰上種種生活危機、難關重重?在「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中,作者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深入探討「為何地獄總是故事的常客」。

大腦回春新方:填字遊戲

英國艾希特大學醫學院學者與倫敦國王學院以其電腦網絡系統,分析約 17,000 位中老年人問卷數據,經初步計算,若此等人常玩填字遊戲或尋字遊戲之類,其語文推理測驗結果分數較高,在短暫記憶測驗中答題亦較準;後再以各人測試分數推算其大腦健康程度,發現玩填字遊戲者之大腦,比不玩者年輕,若玩填字遊戲玩得愈多,例如每日多於一次,此等常玩者之大腦比不玩者之大腦年輕十年。

Google 大神無所不答,這是幫你還是害你?

電影名稱、金曲歌詞、名人大事…… 總是說到嘴邊,卻又說不出口,苦苦想了半天,仍然毫無頭緒。你問有甚麼好掙扎?直接求問 Google 大神,3 秒不就有答案?有些人卻「冥頑不靈」,說怕依賴網絡,終會荒廢大腦,堅持只靠回憶,拒絕查詢谷歌。記者 Dana McMahan 為此進行實驗,嘗試拒用 Google 搜尋一周,看大腦有何變化,誰知名醫直指,靠自己反而害了你。

接吻的另一種啓示

各國文化大不同,說到男女交往時親密行為的喜好,莫說文化差異,可能人與人之間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過最近有跨國研究指出,不同情侶之間接吻也會有相同習慣,這很大可能是基於神經基礎和身體本能。

圖像時代如何重塑人類記憶?

人類依賴不同感官記憶,圖象、文字、聲音、觸感乃至味道等等,均有助記取及回憶細節。諸如此類的記憶手段並非中立的媒介,可以加強印象,亦能削弱部分記憶,甚至誤導大腦,製造虛假記憶。在圖象氾濫的社交網絡時代,對比以文字紀錄為主的近代,人類記憶又會有何變化?

性愛:老年心智健康秘訣?

老人性愛是現代華人社會禁忌,但其實古人對此並不反感,例如董仲舒談男女房事周期:「大衰者以月當新牡之日,而上與天地同節矣」、道家「抱朴子」亦云性愛養生,「令人老有美色,終其所稟之天年」。儒道所倡諸多性事益處已有科學證實,近日更有研究指出,性愛或能裨益老人心智健康。

失戀時,如何療癒情傷?

失戀、離婚、喪偶等感情創傷使人心碎。除了傷心難過,更可能會心口疼痛、心肌痙攣,有如心臟病發,嚴重者甚至致死,可見「心碎而死」並非誇大其辭。即使「大難不死」,餘情未了也會使人盲目對前度死纏難打,自取其辱,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有神經科學研究認為,大腦訓練可以幫助甩拖者斬斷情絲,從而加快療癒心碎,重獲新生。

視覺即錯覺

兩年前,第一世界為一條裙的顏色爭持不下,最後由科學家出面調停:若說白金裙由大腦自動補光而來,其實藍黑裙也一樣,來自腦部一連串對電波的解讀與重構,最後配對出相應的顏色。換言之,所謂現實是一種大腦重構過的現象,視覺只是一種錯覺。美國腦神經科學家 David Eagleman 說法更進一步:所謂現實,就在大腦之內。

聰明藥用家:專業人士、學生、教授?

人腦不夠用,有電腦和人工智能相助都遠遠不夠,還得求助於聰明藥放大腦力。莫達非尼一類認知增強劑近年備受家長和學生歡迎,學生靠食聰明藥追進度以達大人們的期望已教人無奈心傷。最近劍橋大學披露竟有兩成教授也有此習慣。學校以外,「聰明藥」甚至已然進軍辦公室,為律師、銀行家等專業人士所仰賴。

腦掃描大數據:新法解讀抑鬱症

人云身陷抑鬱症需盡早求醫,鮮為人知的是其實醫生也不肯定哪種治療方式對你管用。現時兩個主要治療方法,分別是以對談為主的認知行為治療,和處方抗抑鬱藥,兩者均有療效,但並不是每個患者皆能受用。因此不少患者求醫後,還需捱過一段摸索合適治療法甚至頻繁調校用藥的漫長歷程。最近有突破性研究就利用腦部掃描和電腦演算法,解讀抑鬱症,有望縮短摸索治療方法的時間。

腦交戰:人為何總是「雙重標準」?

你有堅定的信念嗎?一個人的核心價值又稱為「保護價值」,即你不願意與其他信念妥協,或交易。當某人的保護價值受到挑戰,或會感到憤怒和受侵犯。當自己破壞了自己的保護價值,我們或會感到內疚。不過,假如我們有多一個的保護價值時,便有機會有所衝突。例如某人同時是反對墮胎與安樂死,但又支持執行死刑和戰爭,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呢?

「記憶痕跡」的恐怖由來

電影「沉默的殺機」(Hannibal)中主角漢尼拔在受害人還生存的情況下剖開頭顱,烹調人腦。單是想像,已讓人毛骨悚然。不過,出生於 1891 年 1 月 26 日的加拿大籍外科醫生 Wilder Penfield,就是為大腦外露的病人,進行大腦觸覺測試的始創者,並製作了著名的「大腦地圖」。

神經營銷:神經造影可讀心測謊?

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自 1992 年面世以來,為人類觀察大腦的能力,開闢了掌握大腦活動和機能的途徑。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Barbara Sahakian 與神經科學家 Julia Gottwald 近日的新書,探討了神經造影技術如何改變了我們對人類行為和社會的看法,fMRI 一方面於神經學和醫學貢獻重大,另一方面亦具備局限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