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上色情網站ThisAV所獲取的快感,與欣賞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作品所感受到的愉悅,本質上是否相同?這是科學界最新的論戰題目,一方認為藝術帶來的愉悅無可比擬,另一方認為無論享受性、美食還是欣賞藝術,我們感覺愉悅的大腦機制根本相同,沒有甚麼高低層次之分,雙方筆戰由學術期刊漫延至 Twitter。
大腦
|共186篇|
看圖有聲?你可能也有聯覺
看書看得出味道、摸得到顏色的「聯覺」人,驟聽稀奇怪異,早期更曾是英雄劇和科幻小說題材,但原來聯覺人比我們以為的常見得多,例如平日我們所說的「看圖有聲」就是聯覺的一種,而且最新研究更發現每 5 個人就有 1 人有這種通感情況。
商業秘密:味道的幻覺
飲食是僅次於性的多元感知體驗。曾有科學研究聲稱味覺是由位於鼻腔的嗅覺感受體主宰,而味蕾的功能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因此,感冒或呼吸道塞住的時候,味覺會大打折扣。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 Charles Spence 進一步認為,至少一半的飲食體驗,是由視覺、聽覺、觸覺所帶動。他的研究,更將此一理論提升到神經科學的層次。
聽到神的呼召,真的要看醫生?
誠如教宗方濟各所言:「年輕人都應聽到天主的聲音。」從宗教角度來看,信徒直接聽見神的話語不無可能。但事實上亦有部分人,純粹出於疾病,才使其「聽到」神喻或魔鬼的低吟。一宗來至瑞士的罕見病例,便打破人們慣常所認為幻聽與精神病的關係。早於 2015 年,化名為 Sarah 的女士便向醫生聲稱神與自己說話。醫院檢查發現 Sarah 並無精神問題,導致幻聽的真正原因,竟是腦內的腫瘤。
網球是甚麼顏色?與你的生活習慣有關
到底網球是綠色還是黃色?在多達 3 萬個投票者之中,52% 表示是綠色,42% 認為是黃色,而且在不能回答 Color Code 或走中間路線的前提之下,綠組和黃組涇渭分明,皆堅稱另一方是「色盲」。這不就像在 2015 年引起全球網民熱議的那條「連身裙」嗎?
EQ 之父:要孩子控制情緒,注意力是關鍵!
「EQ 之父」當代領導學大師丹尼爾.高曼,近年來卻將重心從企業轉向學校教育。「我們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生存環境,」高曼指出,這一代孩子在一個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讓人分心事物的環境中長大,注意力愈來愈弱。跟他一樣憂心的,還有寫出當代管理學聖經「第五項修煉」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他們兩人合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等跨領域知識彙整在一起,歸納出幾大未來教育新焦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叫做「專注」。
習慣被大人擺佈的孩子,要怎樣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父母代子女下的每一個決定背後,都有一個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的願景。然而家長與學校出於好意的過度控制,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的成長機會,理想中優秀全能的孩子,最終長大成漫無目標、被動、不堪一擊的成人模樣。日前新書 The Self-Driven Child 就集中分析,兒童長期失去控制感的後果,以及家長要如何學會還孩子多一點自主權,才能成就他日後獨立自主。
為甚麼有人會自殘?
對於自殘者而言,令人恢復平靜,感覺良好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由開始到消失的過程。身體的疼痛(無論是病痛還是自殘導致)結束的時候,不但令人重新感覺舒適,還導致心理上如釋重負,形同一種獎賞機制,獎賞所得不僅是疼痛消失,還有隨後出現的快感。Franklin 猜測,這是由於大腦處理生理和心理的區域經常重疊,譬如說,大腦的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腦島(Insula)同時負責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亦即腦神經無法清晰辨別受傷的感覺由何產生。
腦退化症新希望:搶救記憶力的植入物
阿茲海默症令患者與身邊人愈變愈陌生,記憶的流失速度驚人,而迄今仍未有方法挽回。不過,曙光可能出現:最近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大腦植入物,在首次正式測試中,明顯地有助提高記憶力,這也許能為治療癡呆症、創傷性腦損傷和其他記憶損傷的疾病提供了一個新希望。即使提升的記憶力並不算高,但對患者而言,聊勝於無。
解剖暴力:犯罪的是人性還是大腦?
通過基因學、腦神經學和心理學的證據去預測暴力行為並非異想天開,眾所周知,男性天生就與惡劣行為更有關聯,Raine 著作中所搜集的恐怖罪行,犯案者都是男性。另外,部分暴力習性確可遺傳;大腦的部分損傷,尤其是出現在抑制衝動的區域,會令人更有機會在成年後傾向暴力。但還有令人吃驚的發現:譬如,靜止心率低跟反社會行為有所關聯。在大腦發育早期遭受損害,譬如母親在孕期吸煙喝酒,也會對嬰兒日後的行為產生有害影響。而大量吃魚確會減低暴力傾向,這很可能是大量吸收 Omega-3 的脂肪酸對腦神經產生正面影響所致。
為何聖誕歌讓人精神不健康?
這些年大家彷彿鬥早過節,往往未到聖誕,就已聽了聖誕歌上百遍。那些超市商場百貨店,從早到晚把經典的 Jingle Bell 到攞景的 Last Christmas 不停輪播,還真是煩不勝煩。別以為孤家寡人才會如此反感,多名心理學家也發現,過早聽著聖誕音樂,尤其是定時定候播放的話,足以摧毀你的精神健康。何以這麼歡樂祥和的音樂,能有如此可怕的破壞力?
【不是電視劇】喪屍螞蟻出沒注意
喪屍電影中人類受感染後,就會喪失自己的意志,不由自主地活動,這不是想像,生物界中早有此例。新研究揭示了喪屍螞蟻——熱帶地區木匠螞蟻(carpenter ants)接收真菌的命令而行動,但不是遭其入侵腦部。真菌入侵螞蟻的身體,迫使牠爬去吞食植物,直到受感染的螞蟻後會走到溫度和濕度適合於真菌生長的森林地帶,然後用下顎貼在葉子或是樹枝下面的一個主要靜脈上,並留在那裡直到死亡。最後有毒的孢子從死去的螞蟻的頭上冒出來,並漂到地面, 以傳染更多毫無防備的「喪屍蟻」。
為何人對災難如此好奇?
從上班途中路過的嚴重車禍,到日本連環殺人肢解凶案,甚至紐約曼克頓恐襲……毫無切身關係的天災人禍,人總會駐足觀望事態發展或追看後續新聞報道,難以壓抑好奇。這些消亡和破壞如此慘痛殘酷,卻似乎有股莫名的魔力,奪去人們所有的注意,甚至急於搜尋事件的前因後果。科學家認為,如斯心態並非單純的八卦,更多是源於求生的天性。
里爾克與閒散人生規劃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可能是德語詩人里爾克最著名的詩句。驟聽相當積極正面,其實里爾克崇尚閒散,大半生流浪歐洲各地,受聘寄居於主顧家中賦詩,不事生產,放諸今日香港的標準,大概是個未有做好生涯規劃的廢青。美國科學家 Andrew Smart 偏偏以里爾克為例,表面閒散不但是種藝術,腦神經科學更已證實有其好處,能夠啟動另一組大腦活動模式,激發意想不到的創意。
適當壓力可保持大腦青春?
美國西北大學腦神經學專家 Marsel Mesulam 創造的新詞彙 Superager,專指年過 80,但大腦十分敏銳,和 25 歲的人沒有分別的「超級長者」。為甚麼有些人未老先衰,有些人卻愈見精靈?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大腦反應,大腦的衰退,比起其他身體機能的減弱,表現出的衰老跡象最為明顯。大腦的衰老,與壓力的關係最大,長期壓力又稱「慢性壓力」,會侵蝕大腦的部分區域。但是並非所有壓力都有害。研究表明,如果想保持頭腦敏銳,必須承受壓力,尤其是努力工作產生的瞬間壓力,對於保持大腦健康很有必要。
人愈大,為何時間過得愈快?
小時候總覺得有的是時間,沒有後顧之憂,長大後卻發現時日無多,不敢再偷懶。為何人愈大,時間就好像過得愈來愈快?這不是沒有根據的迷思。早在 1975 年已有相關研究,指出人對於時間的看法,是基於生活經歷的比例,到了現在,神經科學家們亦在研究人如何感覺時間甚至 —— 操縱它。
恆毅力:比天份和智商還重要的是意志力
一個人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智商、社交手段、際遇、性格、信念……如此種種各有其重要性。而近年人們偏愛相信性格決定命運,卻難以定論究竟何種性格能帶來哪種命運。美國研究心理學家 Angela Lee Duckworth 經過多年觀察和研究,終於排除所有因素,發現成功的要訣只有一個:恆毅力。
年紀大,學不來?錯!是心理作用而已
學習趁後生,年紀大學甚麼都是白費心思 —— 這種成見叫自認不再後生的人自慚形穢,面對新知識為之卻步。過去有指大腦吸收新知識的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但最新心理學和神經學研究都不約而同顯示,即使人到中年,甚至晚年,大腦仍具有出色的學習能力,當中關鍵,竟與心理作用有關。
記憶也有刪除鍵?
覺得自己大腦的 RAM 經常不夠用?想如電影「無痛失戀」男女主角般僱用洗腦公司洗走記憶?原來,腦部本來就設有刪除鍵,令你能騰出更多地方去建立更新更強大的系統學習新事物,這個稱為「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功能幫助我們清除腦內廢物,突破自身的能力。
睡眠期間也能學習?
睡眠不止可以助人紓緩疲勞,改善心情,期間還能學習?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近日發表研究,表示在不同的睡眠時段,大腦仍有一定能力吸收和壓抑資訊。傳達文西有言:一日充實,可以安睡。可能安睡時充實人生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