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

|共186篇|

人類與猴子,共享同樣的思維邏輯?

雖然人類和猴子語言不通,但我們的思維結構或比想像中相似。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佛大學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無論是城市人、原住民、成人、小孩還是猴子,都能學會句中有句的遞迴式文法系統,可見大家的邏輯思維方式有重疊之處。

【*CUPodcast】邪惡的科學之三:我們與癮的距離

談起上癮,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多是酒精或藥物。然而,無論令人成癮的物質或活動為何物,其邪惡的程度都不及上癮本身。色情、劇集、社交媒體甚至是書本都能令人上癮;而我們上癮與否,不只是意志力的問題,還牽涉到遺傳基因、外在環境、甚至是寄生蟲等多種因素。

白首?罷手?為何上一位不釋懷?

不少相處不順的情侶,一直離離合合,無法逃脫又愛又恨的輪迴。在美國,3 分 2 大學生曾經在分手後復合,一半人仍然跟前度繼續性關係;3 分 1 同居情侶及 5 分 1 夫妻曾經歷離合。分手時如此堅定,為何各散東西後,卻總難以忘記舊情人?若被分手,想要拋開舊愛好好生活,又應該怎樣做?

鬼屋無鬼,何以嚇人?

每年慶祝萬聖節,除了扮鬼就是「撞鬼」。光在美國,每年就有 5,000 間鬼屋供人「被嚇」。但為何長久以來,它們的建築和佈置均是大同小異?原來這與心理學大有關係。專家指出,那些鬼屋的標準特徵,能觸發大腦的警報按鈕,為人提醒潛在的危險,促使我們謹慎行事。

在多語環境,讓人更易學習語言?

多語環境讓人更易學習語言?華盛頓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基於觀察大腦活動,生活在多語言社區的人比單語環境中的人,在識別另一種語言單詞時有更佳表現。研究由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和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Kinsey Bice,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語言科學教授 Judith F. Kroll 共同發表,刊登在 9 月號的「大腦與語言」期刊。

老年抑鬱症:怕麻煩別人的罪疚感

見年老雙親時常忘東忘西,便以為是患了腦退化症?其實亦有可能是「老年抑鬱症」、一種因腦內神經遞質減少所引發的腦部疾病。雖然此病能治,但往往被當作老化或認知障礙,近年在日本,不少個案因而被耽誤治療而惡化。長年任職長者精神科的和田秀樹醫生,為社會敲起警號。

重新投入工作:深度專注

工作時,我們都會依靠 Messenger 或 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件和同事溝通。聊天視窗和工作不斷切換,看似高效率,其實每一次分心,就要花更多時間重新投入工作。英國廣播電公司(BBC)專文指出,這是大部分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兼作家 Cal New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深度專注」的概念,即工作時不一心多用,專心於一項工作至完成為止。

提防記憶騙徒:你的記憶不是你的?

不少父母愛跟子女訴說年輕時的「威水史」,當孩子的則總認為父母在說謊。近日「英國廣播公司」的專題報道指出,這種懷疑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假記憶」現象十分常見,我們會自行或被誘導,在腦海中形成虛假的記憶,相信一些沒有發生過在自己身上的事。

陰謀論背後的心理學解釋

「外國勢力搞亂香港」、收錢參加遊行、「烈士收錢自殺」等陰謀論無處不在,雖然明眼人一看即知可信度甚低,卻始終有人篤信不疑,令相關流言縈繞不去。讀一讀倫敦大學講師羅伯.布萊瑟頓所著的「為甚麼我們會相信陰謀論?(Suspicious Minds: Why We Believe Conspiracy Theories)」,或許有助了解陰謀論何以流行、人為何會相信這些荒謬不已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