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共10篇|

【新詞】相遇主義:通過相遇讓都市人產生共情

近年,香港興起一股散步熱潮,把城市中的種種邂逅變成浪漫的相遇。英國作家兼藝術家 Andy Field 就在今年 5 月發表著作 Encounterism,中文可以暫譯為「相遇主義」。Field 覺得人與人之間各種偶然的相遇 —— 無論是好是壞、熱情或冷淡 —— 都令人著迷不已,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態度。

【新詞】反創意:「創意城市」下的蒼白創意

在 21 世紀,人類的創意成為了根本的經濟資源,除了傳統的勞動階級和服務階級,還出現了「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es),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學者、設計師,或者藝術家,只要以創新維生便是「創意階級」一員。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地理學家 Oli Mould 的著作 Against Creativity,引領讀者反思創意如何影響現今社會。

紐約時報書評內幕

外國不少大報均設有書評版,其中紐約時報書評尤為馳名,慣以專業著稱,業界龍頭地位經年不墜。聲名背後,究竟實際運作如何?紐時書評編輯 Pamela Paul 早前就現身網絡論壇 Reddit,解答網民問題,為讀者披露書評版的工作日常,並提及數項鮮為人知的內幕:

一生人讀到幾多書?

據 Google 於 2010 年統計,全球共有 129,864,880 本書,即使是讀書能人吳克儉,每個月讀 30 本,30 年也不過萬餘本。就算世事罄足可書,世人也無時間盡覽,那麼一生人究竟讀到幾多書?文學網站 Literary Hub 將讀者分為 3 類,按平均人口壽命計,估算各人至死前尚有多少閱讀量。同樣方法套於香港,情況又會如何?

江皓昕:「東京,一期一會」We will always have Tokyo

「哈韓」抑或「哈日」是一個人的品味指標。當韓風盛吹,師奶愛煲韓劇、電台狂播韓文流行曲、Re-U 飯愛約在韓國餐廳、MK 都愛作韓式打扮。那些還會聽日文歌、讀日本文學、看日本戲、穿日系衣服的,都是一群留守到最後的貴族騎士。他們穿的盔甲叫格調,悍衛的東西叫質素。禮樂崩壞,美好價值逐漸失去,騎士們不會發出最後的吼聲,而只會在原宿的咖啡店裡聽著爵士樂,默默守護著那個縱然被輻射感染,卻還沒給壞品味玷污的文明島國。畢竟東京日和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中古小姐的著作「東京,一期一會」就是寫給懂的人看。

江皓昕:閱讀「你一生的故事」,彷彿一連看了七集 Black Mirror

這形容可不是我創,而是我在書店猶豫該不該把書放進籃子時,上網看到一個閱後點評是這麼說。就是這一句,我把書帶回家了。優秀的書總是有這種魅力,當你讀完,你恨不得把書借給每一個朋友,日以繼夜地硬銷,甚至會有慾望到書店裡買下所有存貨,送給那些有眼無珠的朋友,待他們意識到當初有多愚昧時,你沾沾自喜:「看,我不早說了嗎?」對我來說,姜峯楠的短篇小說集「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正正就是這麼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