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共30篇|

林喜兒:Collateral —— 英國這一刻

一宗謀殺案件,牽引的卻是歐洲國家最燙手的難民問題。4 集迷你劇集是 BBC 與 Netflix 的合作,BBC 3 月初播畢後,隨即在 Netflix 上架。「附帶效應」台前幕後陣容強勁,是英國劇作家 David Hare 首齣原創電視劇編劇作品,現年 70 歲的 David Hare 在 1998 年已被封爵士,以表揚他在劇場的貢獻。David Hare 也曾參與電影創作,包括「此時 · 此刻(The Hours)」及「讀愛(The Reader)」,近年的作品包括 2014 年為 National Theatre 創作的「星空下的舊情人(Skylight)」,當中的女主角 Carey Mulligan 也就是今次劇集的女主角。

林喜兒:McMafia —— 新世代黑幫故事

劇名開宗名義講黑幫,看第一集時心想是否新時代的 007 呢?人人穿西裝、衣香鬢影的場面,加上故事穿梭不同城市,看上去是金融精英世界,慢慢發展下去卻涉及黑幫操控的世界犯罪集團,是 Banker 也是 Gangster,是金融投資也是洗黑錢活動。沒有槍林彈雨的場面,更多的是 Alex 與不同人物的協商與角力。

林喜兒:Little Women —— 一看再看,經典其實是負擔

BBC 一年一度,在聖誕節推出名著改編劇集,剛過去的 Boxing Day 一連 3 天播出的是 2017 年版的 Little Women。Louisa May Alcott 名著,故事背景為美國內戰期間,父親為國參戰,四姊妹 Meg、Jo、Beth、Amy 與媽媽留守家鄉,經歷成長的苦澀與甜蜜。經典改編,是否忠於原著通常是第一個問題,2017 年版的 Little Women 基本上是忠實地說一個故事,當然 3 個小時的劇集必定有所取捨,但最經典的場面也保留了。

BBC 的崇高與 NHK 的淪落

之所以「不幸」,因為 NHK 的新聞和節目乏善可陳,或一字記曰:悶,而且政治立場偏頗,親政府。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 Ellis Krauss 自 90 年代便開始研究日本的公共廣播制度,他形容 NHK 的新聞是「全世界最沉悶的」。NHK 演繹的公共廣播中立是,報道事實,但除去分析,以及報道沉悶的官員和政客動向。太獨立及太創新的記者,則要有遭冷藏的心理準備。

8 首 BBC 禁歌,原因千奇百趣

每間電台或電視台都有一張禁播黑名單,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就細數著名金曲當年被禁播的來龍去脈,其中就有幾首廣為香港人熟悉。歌曲固然經典,禁播事件的起因也甚經典,關乎到當時的文化和價值觀,可謂各異其趣。每首禁歌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同時亦證明一首歌要成為經典,如何封殺也禁不住。

流行的法則

「BBC 女孩」誤衝父親直播訪問,意外爆紅--或者其實並不意外,起碼有英媒就逐格分析片段如何暗藏完美戲路,因而輕易俘獲大眾心理。一段片、一首歌乃至一齣戲大熱流行,究竟有無秘方?背後邏輯又是否相同?對美國記者 Derek Thompson 而言,答案是正面的。

為創作自由可以去到幾盡?

最近有一齣作品掀發巨大爭議,有說令人倒胃,惡劣之至,玩笑開得太殘忍;但也有人說,這讓人回味起 Monty Python 的時光,英國幽默的本色終於又回來了。有關作品是 BBC 製作的一條僅 2 分鐘的短片:「真正的 ISIS 師奶」(The Real Housewives of ISIS),諷刺那些投奔 ISIS 的英國女性,屬於 BBC 2 台的諷刺小品 Revolting 的系列之一。創作人 Jolyon Rubinstein 和 Heydon Prowse 聲言,他們的目標是諷刺當今社會的虛偽、腐朽、荒唐的一面,身為喜劇作家,挑釁是他們的天職。

江皓昕:Rillington Place——看英劇學倫敦的凶宅史

在網上搜尋器打「倫敦」和「連續殺人」,第一彈出來的名號大概會是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維多利亞時期的超級懸案,也許是全球歷史最臭名遠播,就連漫畫「名偵探柯南」也提過不下一次,至今仍未被搞清其真實身份的恐怖殺人魔。然而香港也有十大奇案,林過雲外還會有哈囉吉蒂,一個城市又豈止得一段黑歷史——BBC 最新三集劇 Rillington Place 就著墨於另一個時代的倫敦,一個看似尋常英國紳士,暗地裡卻是同樣恐怖,雙手也是同樣血腥的殺人魔約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ie)。

BBC is watching you——面部掃描讀心術

面部掃描並非新鮮事,常見如Facebook的自動標籤功能。BBC環球研究所就希望在此領域走得更遠,與名為CrowdEmotion的新企業合作,利用嶄新的面部編碼技術,更準確量度觀眾的真實感覺,而非單單看表面的瀏覽時間和頁面瀏覽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