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

|共27篇|

孟加拉罷工潮 —— 國際品牌與工廠雙重剝削

孟加拉成衣廠近日爆發罷工潮,工人要求加薪,衝突中造成至少 2 人死亡。孟加拉是僅次於中國的成衣生產大國,為 Levi’s、Zara 和 H&M 等國際品牌長期供貨。儘管這些品牌公開表態支持提高工資,但實際上,當成本上漲,品牌卻威脅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工廠反過來壓榨工人,反映了重重剝削,到底誰該為工人權益負責?

倫敦塗鴉聖地,也是孟加拉移民的轉捩點

在塗鴉聞名的倫敦東區紅磚巷(Brick Lane),有中國留學生日前以白色油漆粉刷牆壁,繼而噴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色標語,事件觸發廣泛爭議。事實上,紅磚巷遠遠不只是「塗鴉聖地」,當地本身是歷史悠久的孟加拉移民社區,45 年前爆發過反歧視抵抗運動,扭轉了亞裔移民在英國的地位。

小腹疼痛、月經失調、難以受孕,都是氣候變化所致?

在孟加拉沿岸地區,多數人也是「靠河吃河」,以養殖蝦蟹或捕魚維生。但該區位處低窪三角洲,近年海平面上升,加上颶風和水浸頻繁,因而出現海水倒灌,流入周圍的河溪及土壤。鹹水毀掉大眾生計,更破壞很多女性的生殖健康。這個全球人口第八多的國家揭示了,氣候變化不僅威脅一己性命,還危害家庭福祉和社區穩定。

向中國靠攏之際,日漸脆弱的孟加拉民主

南亞國家孟加拉去年剛迎來獨立五十周年。當地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都超越了前宗主國巴基斯坦,是區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過,孟加拉人民聯盟自 2008 年成為執政黨後,一直大肆排斥異己,鞏固政權。近年,政府受惠於一帶一路政策,得到更多中國援助,鎮壓行動也愈來愈激烈,令本來已經脆弱的民主體制面臨崩潰。

孟加拉以蠔作為防波堤

孟加拉南部島嶼庫圖布迪亞島(Kutubdia Island)正面對海平面上升威脅,陸地被淹浸,島民被迫撤離或是搬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更甚是預計到 2050 年,多達 1,330 萬孟加拉人或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為解救這樣的困境,當地研究人員嘗試用蠔礁作為自然防波堤,以延緩當地海平面持續上升的問題。

面對氣候變遷,孟加拉稻農如何自救

全球暖化帶來更多嚴重洪水、旱災及颱風,這些極端天氣不利耕作,農作物甚至有機會在一夜間盡毀,令農夫生計大受打擊,同時加劇全球糧食短缺問題。在孟加拉,全國最大水稻產區之一的 Shyamnagar 同受困擾,當地稻農不欲坐以待斃,近年積極研發新品種以應對氣候變化。

抵抗民族壓迫:孟加拉獨立戰爭 50 周年

1971 年 3 月 26 日,東巴基斯坦的人民開展獨立戰爭,歷時 9 個月。巴基斯坦軍隊肆意屠殺、強暴平民,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死亡,是冷戰時期最血腥的種族滅絕事件之一。最終在印度軍事介入下,東巴基斯坦人民取得勝利,在 12 月 16 日正式宣佈獨立,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護瞳行動:除卻傳染,眼科還承受新冠肺炎的哪些打擊?

由於疫情發展迅速,眼科醫護都被調配到前線抗疫,可是卻被曝露在保護裝備不足的危險中。我們的夥伴醫護告之,醫療人員不足,眼科醫護要臨時深造傳染病學知識,洗手液、手套口罩等供應緊張,一些夥伴醫院像我們在香港家中般,要自行生產洗手液。

自證身份 —— 印度公民淪為「外國人」?

家人為本國公民、自己在本國出生、成長,公民身份似乎無可質疑。但在印度東北的阿薩姆邦,正發生公民身份的卡夫卡式荒謬。2016 年以來,在該邦運作的國家公民登記署,負責從大量可疑的孟加拉非法移民中,篩查出真正的印度人。此舉卻令逾 3,000 萬名居民陷入麻煩,有人更因此失去公民身份。

氣候暖化,孟加拉人不再養雞改養鴨

雞肉在亞洲國家一直廣受歡迎,但最近孟加拉出現新趨勢,人們紛紛「棄雞轉鴨」,令鴨肉成為當地的美食佳餚。住在北部農業地區的 Shopna Akter,本與丈夫飼養雞隻和種植稻米為生,但因氣候變暖,河流氾濫頻繁,淹沒耕作和禽畜,導致收入大跌,二人不得不另尋對策。雜誌「大西洋」採訪他們,探討當地居民面對溫室效應作出的改變。

羅興亞難民唯一可居之處:無人島?

羅興亞難民問題延續至今,仍未完滿解決,其中一大難題,是如何安置孟加拉國內約百萬名羅興亞人。曾任國際慈善機構 Chance For Change 馬拉維地區負責人的 Louis Parkinson,走訪羅興亞人在孟加拉的聚居地科克斯巴扎爾,指當地政府計劃把羅興亞人安置到無人島上的計劃,雖具爭議,但鑑於形勢,可能是唯一務實的辦法。

護瞳行動:糖尿病地區服務攻略

大時大節,多數會大吃大喝。吃作為人類慶祝節日的方法,源遠流長,也因而在我們身體留下種種挑戰,包括糖尿病。說一句「大吉利是」,香港完善的醫療制度使糖尿病人得到合適的服務。但在護瞳行動服務的偏遠地區,醫生往往因經驗所限,在斷症時「走漏眼」,「放生」因糖尿病而引起的眼疾,令病人無辜失明。

護瞳行動:為晦暗的工廠滲進光

現代工廠帶給工人的傷害,罄竹難書。工廠裡的灰塵、化學品、昏暗的燈光和噪音,均令工人每天都承受著難以磨滅的傷害。勞工團體年復年大聲疾呼,消費者手中的成品仍然充滿血淚。Mossamut 是孟加拉製衣廠的女工,16 歲便開始在工廠工作,已經 7 年了。天天對著衣車「唧唧復唧唧」,Mossamut 下班的時候經常感到頭痛,視力變得模糊,甚至流淚。她說︰「我愈集中精神工作,視力便變得愈差,頭變得更痛。」

無國界醫生:被遺忘在馬來西亞的 7 萬名羅興亞難民

有 7 萬多名到馬來西亞尋求庇護和安全的羅興亞人,卻得不到多大注目。馬來西亞新政府上台後,已推行新政策解決羅興亞難民求醫時遇到的部分障礙,可是他們的難民身分一日未獲承認,無論在求醫、求職和求學三方面都只能維持「三不能」的狀態。在馬來西亞的羅興亞難民,同樣要應付眼前的重重挑戰和面對徬徨未卜的未來。

奧比斯:「鐵翼天使」孟加拉吉大港救盲任務完滿結束

奧比斯眼科飛機醫院在孟加拉吉大港一連兩星期的醫療及培訓工作剛於上月結束。這是奧比斯在孟加拉的第十個飛機醫院救盲項目,致力與合作伙伴醫院改善當地眼科醫療設備及技術,並提升公眾對眼睛護理的意識。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估計,孟加拉約有 2 萬個小朋友,正在苦候做眼科手術的機會。我們期望在可見的將來,有更多小朋友可以重見光明,希望您與我們並肩同步,一同努力點亮他們的未來!

樂施會:訪羅興亞人,細聽逃亡經歷

在當地最大的難民營巴魯卡里,我們看到延綿千里的山丘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帳篷,而每個帳篷都有一個逃命的故事。我們探訪了卡利達(化名)一家。他患有肺結核,肩膀和肋骨曾遭武器所傷,需由他人用毛氈包裹,掛在竹枝上抬著逃生。由於趕急逃亡,連衣服及食物也來不及執拾,孩子更在途中患上了皮膚病和腸胃病。我們走進空空如也的帳篷跟他們聊天,卡利達說他家最急需的是有營養的食物和太陽能燈:「最小的孩子只有 8 個月大,需要吃有營養的食物。而且,冬天快到 ,白天變短,晚上妻子和孩子要摸黑步行到公用廁所,十分危險。」他的妻子補充說,很多婦女也急需衞生用品。卡利達一家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由家鄉逃亡到難民營,他們徬徨無助,每日都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聽到這裡,我們揪心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