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自己懷孕的陰霾,並非因為已經成了兩孩之母,沖淡了我小產的傷痛,而是很想為自己的經歷寫一篇昇華的感受,令我有勇氣去克服曾經害怕面對的陰霾。
嬰兒
|共62篇|
用現金不能鼓勵生育,那怎樣才可?
早前施政報告公佈鼓勵生育措施,當中包括對每名新生嬰兒發放 2 萬元獎金,但最新調查發現,96% 受訪港人表示不會因政策而考慮生育。事實上,生育率大跌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地嘗試用現金、各種資助,甚至以傳統責任作號召,仍無法扭轉劣勢。
不生育的「丁克族」為何受到吹捧?
調查顯示在後疫情時代,歐美興起的丁克族(DINK)—— 即奉行不生育主義、婚後享受二人世界的夫妻,在經濟環境中有明顯優勢。在美國,丁克家庭擁有最高的平均儲蓄和凈資產中位數,TikTok 平台亦出現許多分享「無子女」生活方式的影片,可能帶動潮流。
派錢鼓勵生育,為何日本難成功?
港府今天(25 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有傳政府擬派兩萬來鼓勵夫婦生仔。不過觀乎日本的生育津貼,學者認為成效有限;另有研究顯示,現金轉移補助未能有效影響亞太地區生育率,原因何在?
【Soul Monday】審美由嬰幼兒開始
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可愛研究」崛起:以可愛作為溝通模式的可能
可愛文化是一種全球現象,影響我們的衣著打扮、娛樂產業,甚至日常溝通模式(如 meme 和 emoji)。有學者認為,可愛文化是當今電子文化和消費文化主導的美學。然而,相關現象長久以來都被學府忽視,直到近年才有學者推動「可愛研究」(cute studies),希望以更有系統地拆解可愛現象。
可愛是怎樣煉成的 ——「嬰兒圖式」理論
面對頭大大,臉圓圓的小動物,人類總是無力招架,瞬間變成「貓奴」「狗奴」。究竟人們為何難以抵禦可愛的東西?或者更根本,這種可愛的感覺是怎樣煉成的?學界其實也有不少討論。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動物行為學家洛倫茲早在 1943 年便提出「嬰兒圖式」(baby schema)理論,解構可愛背後的機制。
英國首誕「三親嬰兒」,是避免遺傳病的新希望?
科學和醫學進步,為母體存在缺陷或不育的人士帶來希望。英國人類受孕和胚胎學管理局證實,英國首批體內含有 3 人 DNA 信息的嬰兒已經誕生,這項開創性技術透過「線粒體捐贈治療法」(MDT)進行,目前相關嬰兒數量少於 5 名。所謂「三親嬰兒」掀起倫理爭議,但另一方面,新技術能協助女性誕下健康的孩子,避免胎兒罹患罕見遺傳疾病。
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筆是港媽:讓爸媽成長的小天使
直至自己和丈夫也經歷了一樣的事,我才慢慢明白死亡的意義和為小 BB 舉辦葬禮的重要性。看到至親的離逝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不願面對會令自己停滯不前,逝者想看到的是我們好好地生活下去。
三親嬰兒:解決不育問題的技術?
近年,愈來愈多年輕夫婦選擇不生育孩子,發達國家的人口老化問題前所未有地嚴重,同時不少夫婦又要為不育問題煩惱,於是代母產子、試管嬰兒等技術應運而生。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介紹了「三親嬰兒」(three-parent baby)技術。
新基因療法,逆轉「氣泡男孩病」命運
Artemis-SCID 是非常罕見的遺傳疾病。如果兒童在出生時患有 SCID,會令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但一項研究發現,新的基因療法能部分或完全恢復 10 名嬰兒患者的免疫系統,反映基因療法出現突破。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唇顎裂兒童?
全球大約每 700 名嬰兒中,就有一個患有唇裂和/或顎裂。未經治療的兒童可能終身都會有呼吸和吞嚥困難,以及牙齒和言語問題;先天性顎裂患者通常有嚴重學習困難、焦慮症、自閉症譜系障礙,甚至有更高死亡風險。最近,瑞士研究人員就透過人工智能和 3D 打印技術簡化治療過程和減低成本,為本來無法負擔昂貴醫療費的家庭帶來希望。
【Tech Wed】人造母乳,給早產嬰兒一個新希望
每 10 個新生兒就有 1 個是早產,早產程度愈高,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風險就愈大。事實上,胎兒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在妊娠晚期,早產嬰兒的患病率比第 1 型糖尿病還要高,有機會發育遲緩,也因此早產嬰兒能否獲得充分的營養很重要。澳洲有一家企業正研發人造母乳,強調營養價值比天然母乳更高,讓早產嬰兒可以受益。
嬰兒經驗失憶症:為何你我都忘了人生最早期片段?
你人生最久遠的記憶是甚麼?上幼兒班第 1 天?小時候受傷經歷?相信你未必能想起,自己在 2 歲前發生過甚麼事。科學家們稱這個現象為「嬰兒經驗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世上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羅格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Vanessa LoBu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嬰兒的記憶能力。
墮胎權判決被推翻,美國醫生從此左右為難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判決,不再視墮胎權利受憲法保障,把規範墮胎的權力還給各州。這意味著 50 州會各自詮釋,醫療程序當中何謂恰當及犯罪。美國婦產科學院警告,這將影響墮胎以外的醫護處理、為患者帶來新風險,並可能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部分醫生更憂慮,新禁令的灰色地帶迫使他們作抉擇,是要違背誓詞,還是違反法律。
孩子轉運站中的嬰兒箱:「遺棄」還是「託付」?
電影「孩子轉運站」讓韓國揚威海外,亦令嬰兒箱的存在再受關注。導演是枝裕和籌備劇本期間,曾採訪發起人李鐘洛以作參考。這位牧師自 2009 年底設置此箱,供人匿名放下無法撫養的初生兒,至今收容過 1,988 人,亦持續受到「縱容棄嬰」等非議,但讓嬰孩活下去的信念,始終未被動搖。
美國墮胎權利不保,將改變世界潮流?
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草稿日前外洩,預告推翻近半世紀的墮胎權利憲法保障,震驚公民社會,部分州政府或藉以制訂西方世界最嚴厲的反墮胎法。目前全球有 24 個國家完全禁止墮胎,37 個國家只容許孕婦有性命危險情況下墮胎,究竟如此判決是否背離世界潮流?對全球會否構成影響?
【烏克蘭戰爭】戰亂下的早產潮
世上最溫暖最安全的地方應該是母胎裡,不過對妊娠期間的烏克蘭母親們來說,外面的世界並不安全。戰爭期間,準媽媽們苦於在逃離國家或留下安胎之間作抉擇,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及壓力,使嬰兒早產數字顯著增加。
既迷信,亦有其用的中世紀分娩帶
在歐洲中世紀,缺乏麻醉與消毒的生育過程,可能是婦女最致命的時刻。科學不發達加上傳染病肆虐,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當時的人相信,產婦若持有護身符,便能獲得神聖加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分娩帶。英國劍橋大學麥當奴考古研究所研究指出,當時孕婦不僅會在懷孕期間繫上分娩帶,即使在分娩期間,也離不開分娩帶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