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

|共13篇|

是誰把原子彈機密帶給蘇聯?

二戰時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花費超過 22 億美元、動員 13 萬人,雲集一班當代最傑出的科學家 —— 當中至少 31 人曾經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最終才製造出原子彈。然而,在二戰遭受重創、正重建國家的蘇聯,卻在廣島和長崎原爆後短短四年宣佈成功核試。蘇聯原子彈計劃成功,實有賴一班潛伏英美的核間諜。

奧本海默原先估算,原爆死亡人數僅 2 萬?

電影「奧本海默」引起全球熱議,廣島與長崎原爆週年紀念亦即將來臨。由奧本海默領導研發的兩顆原子彈,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投向廣島、8 月 9 日投向長崎,死難人數總共多達 12.9 萬至 22.6 萬人。有歷史學家翻查記錄,原來當年奧本海默團隊原先估算死亡人數只有 2 萬人。落差為何如此巨大?

日本投降原因 —— 蘇聯參戰比原子彈更重要?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向盟軍投降;9 月 2 日正式簽署降書,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上句號。傳統觀點認為,此前廣島、長崎兩地遭美軍原子彈轟炸,是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不過日裔美國歷史學家長谷川毅就提出,蘇聯對日參戰,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上)

及後,病患身上會出現瘀點,特別是四肢及壓力點等地方,曾接受注射的針口更會出現一大片瘀斑。這些傷口均不會痊癒,只會不停破皮及流血,並突然大幅度脫髮。有見及此,當時民眾瘋狂尋找瘀點,因為只要找到一點跡象,就如同被死神親吻。

漸遠的原爆記憶,如何傳承?

今年是廣島、長崎原爆的 75 週年,適逢 2020 東京奧運,長崎原爆資料館本來計劃藉此盛事宣揚和平價值。不料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下,資料館在 4 月起關閉至 6 月初,打亂館方計劃。新任館長篠崎桂子更提到,許多原爆倖存者有感年事已高,擔心分享經歷的機會愈來愈少。

原爆 73 年:90 歲的倖存者不再分享了

日本兩次原爆距今剛滿 73 年,很多倖存者多已離世,仍然在生的亦已老去,平均年齡高達 82 歲。他們開始行動不便,無法再以第一身角度,對外講述核武的可怕,防止原爆悲劇重演。幸而在廣島及長崎這兩個受災地,均有新世代接棒,把這段史實傳揚下去。部分說故事的人,更只是小學生。

奪搞笑和平獎的瘋狂科學家

要說偉人如何破壞世界的例子,生於 1908 年 1 月 15 日的「奇愛博士」泰勒(Edward Teller)可謂當之無愧。經歷一戰的他唯恐核彈威力不足,一力推動研製更可怕的氫彈,他深信只有軍備先進才能勝出冷戰,身體力行支持各種具爭議性的核能計劃。除了吸引到 Stanley Kubrick 注意,歷史學家 Richard Rhodes 如此評論這名氫彈之父:「他總能為每位他效勞的總統獻上餿主意。」

土耳其核彈危機

土耳其史上第 5 次軍事政變失敗告終,總統埃爾多安大舉肅清叛軍,搜捕 6,000 名軍人和法官期間,連駐土耳其美國空軍基地--因吉爾利克空軍基地(Incirlik Airbase)--亦被圍堵,一度斷電停飛,當地指揮官及十餘名軍人涉為政變軍人補給燃油被捕。空軍基地除了是美軍打擊伊斯蘭國的據點,亦是存放大量核武的倉庫,經此一役,基地安全成疑,美國記者 Eric Schlosser 爬梳美軍基地與核武的歷史,披露一直以來,核武保安與其危險程度全不相符,原來世界長期處於核戰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