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 1969 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超過半世紀,人們對此剩下不同記憶和記載;相比之下,太空人在月球的真實足印卻能在無風環境中保留百萬年。月球上一小步如此雋永,美國太空總署(NASA)自然關心 2025 年再次重返月球表面的太空人應該穿甚麼鞋,數年前開始與商業夥伴設計及改進新一代月球靴材料。這些靴具體設計尚未公開,但 NASA 曾發表報告表明它們需符合甚麼要求,供人略窺一斑。
太空人
|共25篇|
未來太空食品:當呼吸可以製成食物
以往太空人執行任務時,在機艙只能吃包裝食品,或者吃太空站種植的生菜。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研發新的太空食品,解決太空人的飲食問題,配合他們執行長時間的太空任務。NASA 近年便舉辦比賽,邀請企業協助開發可持續太空食品的方法,比賽現已進入決賽階段,有入圍公司開發 「呼吸製成食物」技術,帶來全新可能。
戰爭與制裁間,西方與俄羅斯的堅離地合作
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在多方面被西方國家制裁,俄國外交部官員 8 月初也承認,莫斯科與西方國家有建設性的合作時代,已無可逆轉地結束。在地球之外,技術、人員等問題導致彼此難以割捨的太空事務,就是戰爭期間少數雙方仍然合作的範疇。
踏出移民太空第一步:在火星上製造氧氣
去年 2 月,由美國太空總署製造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數百萬公里外的火星、赤道以北的一個貧瘠隕石坑內。除了收集岩石樣本,還首次展示了名為 MOXIE 的化學實驗:以一個多士爐般大小的鍍金工具,吸入並分解幾乎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的火星氣體,並轉化成氧氣,讓人類向在火星建立家園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生菜可助太空人預防骨質疏鬆?
太空人長時間在地球以外執行任務,難免面對由環境不同帶來的健康問題。不過,最近有科學家研發出「太空生菜」,有助太空人在漫長旅程中保持骨骼健康,未來甚至可以幫助有骨質疏鬆風險的人。
團結之難:如何避免太空人自相殘殺?
登陸火星既是科技挑戰,也是人性考驗。地球來回火星或需 18 個月,太空人還可能逗留火星長達一年,如何避免太空人在密閉空間自相殘殺,是科學家必須思考的實際課題。美國太空總署(NASA)正建立電腦模型,計算甚麼樣的心理質素和工作安排,能夠讓團隊合作無間。
新太空食物:密實袋如何變麵包?
對我們來說,麵包是最常見的其中一種食物,卻因所佔空間大、營養價值較低、麵包屑四周漂浮危害航行安全等,多年來都被禁止帶上太空。1965 年美國登月太空人約翰.揚(John Young)執行雙子座 3 號任務時,就曾因偷運鹹牛肉三文治到太空而引起爭議。不過在未來,太空人或許能直接在太空焗麵包,不用再「走私」了。
火星混凝土原材料:太空人的血汗?
太空任務危機四伏,太空船暴露在宇宙輻射、太陽粒子及微流星的危險之中。假如真的要進行遠程載人飛行任務,例如派遣飛船在火星建立基地,船隊需要有建造保護屏障的材料和器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太空員產生的尿液和血液中的化合物,可製成堅固的混凝土,未來或能在太空旅行和建立殖民基地中發揮關鍵作用。
移民火星,死也值得
Tesla 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第一批移民到火星的人,有機會過早死亡,他與團隊正在想辦法減低因太空旅行之艱難過程,而導致早死的風險。
家居隔離人都癲?聽聽太空人的建議
繼日前印度宣佈全國封城後,全球已有超過一半人口處於禁足狀態,如非必要不准外出。多國隔離令不斷延長下,重見天日似無了期,民眾要如何渡過漫長的隔離時日?太空人 —— 長期隔離專家 —— 相信能提供專業意見。
鄭立:星際任務 —— 上頭比柯打你就做,唔死都無用啦
「星際任務(Ad Astra)」,它的真正主題是「人蠢無藥醫」,這是一套我看過蠢人佔角色比例極高的電影之一。以下開始有故事的情節,不喜勿進,但我覺得看了也沒差,不會破壞太多你看電影的感受。
蘇聯最後遺民:被遺棄穹蒼上的太空人
28 年前,共產主義超級大國蘇聯瀕臨崩解,無法把太空人克里卡列夫接返地球。克里卡列夫被迫在太空漫遊 311 日,到重返地球時已仿如隔世,蘇聯不復存在,其薪酬貶值到不及巴士司機收入一半,被傳媒稱為「蘇聯的最後公民」。
李衍蒨:葬在月球上的人
歷史上,有大約 12 人曾經抵達月球,在月球上漫步。而到現在為止,月球上只有他一人的骨灰。
初代太空人的自白:登陸火星太愚蠢
剛好就在 50 年前,1968 年 12 月,美國太空總署派出 Bill Anders 和他的兩位隊友 Frank Borman 和 Jim Lovell,一起乘坐土星 5 號,完成了圍繞月球軌道 10 周的人類壯舉。現年 85 歲的 Bill Anders,是歷史上最早進入月球軌道的人類,不過,接受 BBC 訪問時他卻表示,今日惹來議論紛紛,而且似乎勢在必行的火星任務,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愚蠢的計劃。
鄭立:登月第一人 —— 嫦娥應悔竊玉丹,將錯事鑄成
就像嫦娥當初偷后羿的長生不老藥,也不是為了登月,只是最後她在沒意識到之下,就成為了「登月第一人」。這看起來是件錯事,對當事人也可能是錯事,卻留下了千古的影響力,就像這電影一樣。無論你怎看這電影,他都成功將太空計劃從白色,變成灰色了。
啟動人類冬眠狀態
倪匡的科幻小說「天皇巨星」中,原振俠在宇宙航行,尋找戀人瑪仙下落。飛船卻在回歸地球途中發生意外,偏離航道並迷失在宇宙中。原振俠最終處於冬眠狀態,不知何時,甚至有沒有機會甦醒過來。人類可以冬眠,本來只是科幻小說的設想。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動物冬眠的遺傳機制,認為牠們或能夠為人類解開同樣的能力。假如可以控制冬眠能力,太空人便可在持久的宇宙探索過程中睡上一覺,等待到達目的地。
逆流而上
“It’s in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being to face challenges… We’re required to do these things just as salmon swim upstream.”
– Neil Armstrong, American Astronaut
面對挑戰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必須處理這些事,就像三文魚逆流而上。
— 尼爾.岩士唐(美國太空人)
當中東遇上太空
你可能認為中東盛產恐怖分子,但你曾否聽過中東的科學家或太空人名字?其實早在一千年前,阿拉伯文明的天文學成就曾經無出其右,即使進入近代,中東各國仍然熱衷太空科學,更有人主張要掀起「阿拉伯文藝復興」,以重建昔日的科學成就。其中阿聯酋便計劃 2020 年發射軌道衛星研究火星,志在 100 年後建立首座火星殖民城市。
太空旅行造成基因變異?非也
日前大量新聞頭條引用 NASA 新發表研究,煞有介事指太空旅行「導致太空人基因改變 7%,即使重返地球後都未有回復正常。」消息駭人聽聞,不過太空旅行真的會造成基因變異嗎?一切純屬誤會。事實上,真正變的不是基因編碼,而只是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
旅行去月球:暈浪、浮腫、輻射都值得
坐太空船去月球,喜歡自拍的人要失望了,因為臉部(以及大腿內側)浮腫的情況會十分嚴重,這是因為體液在失重的情況下會分散到身體各處。同理,小便也會大量增加,在太空船內這將十分不便,因為所有的物質,包括液體,都是漂浮的。位於倫敦的「高空和極端環境藥物中心」的專家 Daniel Grant 稱,即使太空人在旅途中也不免「暈船浪」,有人幾個小時後就能平復,有人則需要數日,這是由於內耳的平衡感應器在失重狀態下失靈,無法辨別上下而引起。此外,骨骼和肌肉都會感受到改變,不過為期 1 周的旅途並不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