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共44篇|

藝術家們的密碼 ——「不可告人的話」

藝術家敏銳地觀看世界,並將其理解的事物與情感的堆疊融入作品之中。這次於藝穗會陳麗玲畫廊舉行的展覽,名為「不可告人的話」,當中展示了 13 位藝術家近年來的作品,包括蛙王、廖智恆、李紹忠、曾鎧婷、劉學成等。經過社會運動與病毒洗禮後,他們的創作會是如何?

伍常:三權分立與公義

作品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當社會的「發展」去到一個地步,連一般收銀都不想收到一毫子的時候,是否真的代表著它已完全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呢?還是我們可藉著眾人的力量,把看似已被人忘掉,甚或唾棄的一些來自舊社會(前殖民地)的舊東西(英女皇頭像一毫子),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重新包裝呈現於觀眾眼前,從而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極權統治下的俄羅斯示威藝術

藝術早於 90 年代已是俄羅斯活動家表達對政府不滿的渠道,諸如人權、貪污、具爭議性法律問題,都可以透過各種藝術形式,以表訴求。但近年這種方式動輒觸動俄羅斯政府神經,當地不少示威藝術家受政治壓制。更嚴厲的執法,代表著街頭活動、藝術抗議的消亡?還是激發藝術家創意,喚起更多大眾關注?

【專訪】平面照片現浮雕美 Fotomo 紀錄香港點滴故事

我們以照片記住美妙、珍貴的剎那。若要更具體,可以怎樣呈現,才能讓人震撼,甚至有親歷其境的感覺?葉家偉(Alexis Ip)於 2004 年開始以 Fotomo 創作,砌過藍屋、西洋菜街、香港小店、攤檔等,作品「藍屋」及「舊記憶」入選 2005 香港藝術雙年展;攝影浮雕「香港影像:花園街」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2009。由平面照片到立體影像,賦予照片新的生命力。他說:「慢慢我發現這(Fotomo)與香港的歷史或社區有關係…… 真的好唏噓,一切變化得很快。」

【專訪】由繪本到大型畫作「失眠系列」 香港藝術家 Oldflower Ali 的理性與感性世界

Oldflower Ali 繪本內的角色頭大大,眼睛細細的,小巧玲瓏,予人可愛的感覺,不用「可愛少女風」來形容,也不知該用何種詞彙。可是,2017 年於 Adffordable Art Fair 內 Kubrick Artpick 展廳內展出的作品,內容與畫風卻與繪本迥異。他笑言:「這個畫作系列我自稱為『失眠系列。』」為何會由繪本的「可愛少女風」轉而創作大型畫作的「失眠系列」?

伍常:人工智能藝術的時代來臨?

回顧去年 10 月底我們在台北舉行的「水墨現場」首發記者會,我們向在場觀眾介紹了香港藝術家黃宏達和他開發的全球首位人工智能水墨藝術家 A.I. Gemini,並展示 A.I. Gemini 初次實驗創作的人工智能畫作。同月,一件由法國創作團隊研製的人工智能合成畫作,在世界的另一方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高於拍賣估價 45 倍的價錢成交。這兩件本來毫無關連的事件,彷彿預示了不論是西方當代藝術抑或是華語文化圈主流的水墨藝術,已經開始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方俊傑:「梵高.永恆之門」—— 送給梵高迷的禮物

一看導演的名字,就覺得一切很合理。Julian Schnabel 是紐約人,但不似一般紐約人。出道超過 20 年,才拍過 6 齣電影,已經很不美國。最著名的作品「潛水鐘與蝴蝶」,以癱瘓人士作主角,跟「梵高.永恆之門」其實如出一轍,都是鑽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反反覆覆地描繪,希望觀眾能夠代入他們的所思所想,故事性不重要,更不要說甚麼戲劇性。

伍常:在 AI 年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最近,不少朋友都正在追看以色列歷史學家 Yuval Noah Harari 的全球暢銷著作「21 世紀的 21 堂課」,當中有一部分提到「科技顛覆」將會為人類的生活帶來的可能改變,其中有一點筆者覺得頗有意思的,也在此湊熱鬧分享一下。在人工智能的年代,我們還需要藝術家嗎?

藝術家們的愛恨情仇,煉就成優秀藝術?

我們總是認為,藝術家之間的感情關係混亂不堪,愛恨交纏又互相折磨,衍生的負面情緒能偶爾轉化成藝術,令人好奇作品背後的花邊故事。英國倫敦 Barbican Art Gallery 即將揭幕的專題展覽 Modern Couples: Art, Intimacy, and the Avant-garde,便將逾 40 多位藝術家之間的恩怨情仇,與他們的藝術創作關係娓娓道來。

專訪鍾承佑 —— 率性隨心的「個人藝術家」

現年僅 24 歲的鍾承佑(Forbes)可謂香港冒起得最快的其中一位新晉藝術家,他中五就辦過個人畫展,其作品近年在香港南韓多次展出,備受讚揚。今日略有小成的他卻坦言,小時候因有讀寫障礙和過度活躍症而沒當藝術家的自信,後來師從水墨畫名家林天行,巧遇機緣,才全職投身藝術,如今嶄露頭角的他不在意名聲,只在意率性隨心,創作打動人的藝術。

畢加索的亞洲魅力

一年前,「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在香港舉辦,引來無數市民入場觀賞。一年後的 3 月,另一場與畢加索有關的拍賣展亦於本港舉辦。然而,情迷畢加索作品的豈止港人?據藝術評論人 Vivienne Chow 介紹,對亞洲人對畢加索畫作的喜愛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收藏家不惜一擲千金,只為買下他的作品。身為西方藝術代表的畢加索,之所以能吸引亞洲目光,在於畢加索本人帶浪漫色彩的傳奇背景,以及與傳統西方畫家有別、流露一定亞洲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