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共44篇|

【展覽】快樂何尋?——「賈凱.斯里布特:人人嚮往快樂」

泰國曼谷藝術家賈凱.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擅長運用紡織品及刺繡創作,並以編織與縫合探討及表達自身對於社會、宗教及政治的觀察及反思。這次展覽展品包括藝術家的掛牆織品、雕塑作品,以及於泰國和海外所展開的社區活動,展現出斯里布特對其祖國及全球所面臨的當代議題的關注,從而以藝術啟發思考與人心。

【展覽】The Collectible Art Fair —— 飽覽逾 200 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展

近日,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展覽,有超過 200 位香港藝術學院校友及藝術家參與,展出逾 300 件藝術作品。當中包括繪畫、雕塑、陶瓷、裝置藝術、攝影及錄像等多元化媒介,目不暇給。不只可讓觀者一次過盡覽多位本地藝術家的創作,亦可欣賞本地藝術教育下孕育的成果。

【展覽】「好物有型」—— 你的氣質類型與哪類藝術品相近?

「 每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和個性都是獨特的,藝術品亦然」為是次香港藝術館「好物有型」展覽的引子,展覽從其四大館藏中精選近一百件藏品,展品類別涵蓋書畫、陶瓷、雕塑、裝置與擴增實境元素等,再以四大氣質類型設四個主題展區,藉此嘗試以另一角度及有系統的呈現藝術的不同面貌。

米斯特拉爾:象徵反建制的諾貝爾獎詩人

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作為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拉丁美洲作家,在祖國名氣卻遠不及同鄉聶魯達(Pablo Neruda),生前發行的 4 本詩集僅得 1 本在故鄉出版,在同胞眼中更只是莊重乏味的老婦。為何來到近年,米斯特拉爾卻被智利人奉為反建制象徵?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都會盜圖(物理)

在講求知識產權的社會,剽竊他人創作自然會引起批評。不過相比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之間直接偷竊對方畫作,剽竊似乎已經比較「客氣」。大英博物館版畫及繪畫部門學者 Grant Lewis 在藝術雜誌 Apollo 撰文指,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成熟,盜畫成了藝術家一大行業危害。

林靖風:de Sarthe 與駐上海藝術家王欣 ── 作者仍在

駐上海藝術家王欣於德薩畫廊(de Sarthe)舉辦第三次的個人展覽「在成為的流動之中 —— 來自一位虛擬的人工智能藝術家的覺醒藝術日誌」,她運用了編程構築了一位人工智能藝術家,來創作一系列沉浸式的多媒體作品,從而探討科技對於藝術創作的影響。

教堂彩繪玻璃中的希特拉

在德國西南部城鎮魏爾代施塔特(Weil der Stadt)的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church of St. Peter and Paul)內,除信眾外還有許多好奇的遊人,他們通常駐足在彩繪玻璃前:玻璃上 9 個講述耶穌生平的場景,其中一個窗格描繪魔鬼試探耶穌,奇怪的是,創作者 JoKarl Huber 筆下的魔鬼,竟然是希特拉。

【展覽】具象與抽象之間的情懷 —— 趙無極新展「永歸中土」

2020 年於荷李活道成立的畫廊 VILLEPIN,由前法國總理多明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及其子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共同創辦,首個展覽「友誼與和解」展出他們收藏已久的趙無極作品。德維爾潘家族和趙無極多年來建立深厚情誼,這次再次展出趙無極的傳世作品,當中包括油畫、水墨畫及水彩畫等,以「趙無極:永歸中土」為題,發掘趙無極離開中國後遊歷歐美,最後以獨特的方式回歸故國之旅。

Hallie Tam:Men Crush 系列 —— Henri Matisse(2)

看過 Matisse 對人體的草圖,會知道他絕對懂得「正確地」畫人,但與其展示專業的畫畫技巧,他反而以簡單平面的線條和一斑斑的顏色來渲染情感,看上去不但欠缺重心,更有種不斷向外圍空間擴展的錯覺。比起人物實實在在於畫布上佔據具體位置的傳統畫作,Matisse 開闢了另一個天地。

沙巴當代藝術家首個香港個展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

提及馬來西亞,或許你會想起吉隆坡、檳城、或者是海島旅遊的熱門地沙巴。除豐富的山海自然景觀及人文特色之外,你對沙巴還有何認識?國際上享負盛名的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于一蘭(Yee I-Lann)出生於婆羅洲沙巴州亞庇,她的藝術創作一直致力述說東南亞群島的現代歷史、殖民的過去和現今的後殖民時代,當中包括她對東南亞集體文化與記憶、個體狀態,以及社會權力結構的關注。9 月起,CHAT 六廠舉行于一蘭首個香港個人展覽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當中包括新的委約作品及現有作品,或將令你對馬來西亞以至沙巴,有新的體會及理解。

林靖風:豪瑟沃斯與傑克.惠滕 —— 剃刀邊緣的藝術

香港豪瑟沃斯為在 2016 年獲頒國家榮譽藝術奬章的美國抽象藝術家傑克.惠滕(Jack Whitten),舉辦首個於亞洲的大型個人展覽,其中包括惠滕在 1960 年代到 2010 年代的繪畫、雕塑及紙本作品。他專注於探索不同物料的可能性,在結構與排列之間,釐清紛繁的視覺語言。

文藝復興時代,畫作沒有單一作者?

假如一幅畫作標明出自某藝術家之手,人們想必認為,從構思到作畫,都由該名藝術家獨力完成。不過,英國「藝術新聞」(The Art Newspaper)文章指,在文藝復興時代,事情往往並非如此;而在重視收益的藝術品市場,即使有誤導成分,也傾向將過去名作歸功於一位大師。

【展覽】遊走政治與詩意之間 —— 概念藝術家 Francis Alÿs

令比利時藝術家 Francis Alÿs 一直關注空間、邊界、人口遷徙及地理政治,這次於大館當代美術館舉行的香港首次個人作品展「水限 __ 陸界:邊境與遊戲」,除了展出有關上述事件的作品外,亦展示出他多年來紀錄世界各地,甚至於戰事和衝突不斷的地區內,小朋友的遊戲情況及其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