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

|共15篇|

新加坡另類世一:全球人造肉市場中心

香港經常與新加坡競爭,爭人才、爭資金、爭金融中心地位,但若論人造肉市場領導角色,新加坡實在遠遠拋離香港。2020 年 12 月,新加坡成為全球首個批准銷售實驗室培植人造肉的國家,其他替代的人造蛋白質食品亦爭相在新加坡上市,但這個市場領導地位正面臨挑戰 —— 對手不是香港,而是美國。

想食又覺貴?未來,人造拖羅幫到你

香港人喜歡食壽司,有否想過壽司刺身也可以在實驗室培植而成?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店「壽司郎」母公司此前宣佈開發細胞培植拖羅肉,希望令食材供應更穩定。與其合作的美國加州食品生產企業 BlueNalu 亦正研發各種人造海鮮,旨在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未來可能成為傳統魚肉的替代品。

走回頭路?意大利擬立法禁人造肉

近年綠色飲食潮流興起,人造肉食品愈來愈普遍,意大利卻反其道而行,擬立法禁止使用實驗室生產的人造肉等食品,違者可被罰款高達 6 萬歐元,生產工場亦要關閉。該議案目的是保護意大利的飲食文化和農業傳統,不過科學界認為立法只會阻礙科研發展,甚至打擊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培植肉衝出太空,遠征不是夢?

太空人太空執行任務時間可長達 6 個月,飲食是需要精心準備的一環,當中包括部分預先妥善保存的肉類。不過,想像一下長途太空旅遊或太空殖民的未來,此法未必可行。以色列人造肉初創公司 Aleph Farms 就展開一項新測試,瞭解肉類細胞能否在太空環境培育生長,希望藉此揭開太空旅行新一頁。但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指,在解決地上人造肉問題之前,太空種肉的想法可能走得太遠。

【*CUPodcast】ESG 簡單講:甚麼是氣候科技?

全球減碳進程緩慢,要放棄現有的生活模式談何容易。近年不少人開始應用創新科技來克服氣候挑戰,截至今年第 3 季,氣候科技相關集資額高達 320億美元,打破歷年紀錄。這次「ESG 簡單講」將介紹氣候科技如何在日常衣食住行上減碳,目前又有哪些新技術最多人關注?

人造肉的未來市場:寵物飼料

人造肉(Cultured meat)是近年廣受關注的新興技術。透過生物工程技術,在實驗室就可以培植出動物的肌肉組織,能大大減少畜牧用地和能源消耗,更可能有助解決全球糧食危機。在未來,人們或可輕易在餐廳享用人造肉,而史密森尼學會雜誌就報道,有商家看準另一個人造肉市場 —— 寵物飼料。

減少捕撈魚類?可以嘗試人造魚肉

三文魚、魚子醬、龍蝦等海鮮食品一直都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過度捕撈會使魚類數量驟減,破壞海洋生態。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主要河流流域的野生鱘魚大減近 70%。大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能怎樣挽救?繼人造牛肉之後,人們進一步研發人造海鮮食品,以代替捕撈。

Impossible Burger 2.0:更不可能的植物製漢堡扒

去年 4 月,植物製造漢堡肉 Impossible Burger 進軍本港市場,那如同真牛肉的色香味,令不少食客一試難忘。今年美國食品科技公司 Impossible Foods 再接再厲,推出全新植物肉 Impossible Burger 2.0,以大豆蛋白取代小麥蛋白,不含麩質及膽固醇,亦令肉汁及口感更加豐富。而從本月開始,這款「更不可能漢堡」正式登陸香港。

麥當勞「染綠」,素食漢堡銷量急升?

素食是否等於健康,仍待商榷,但麥當勞距離素食和健康到底有多遠,就算你沒有經常光顧,都應該想像得到。不過,隨著世界各地都吹起素食主義和健康飲食風氣,取態較為寬鬆的「間中偏綠」彈性素食主義者數量不斷增加,如何取悅他們的胃口,也是一門生意經。全球最大的連鎖快餐企業麥當勞,如今亦躍躍欲試,準備提供素食者和肉食者兩全其美的健康選擇。不過,回到麥當勞的故鄉,肉食人口接近 95% 的美國,情況卻有微妙分別。

Impossible Burger:有肉味但無肉的植物製漢堡扒

說到頂級牛肉,自然是人間美味。但要生產牛肉,卻難免危害地球。研究指出,肉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大源頭,生產過程也耗費大量的水和土地。有些人從此棄肉,更多人卻捨不得。其實要令環境與美食共存,並非不可能的事。美國食品科技公司 Impossible Foods「種出」的牛肉,百分百純植物製造,卻有真肉的色香味,連餐廳員工亦難辨真偽。如此神奇的漢堡扒,現在更可於香港吃到。

人造肉熱潮:日本學生也懂種肉了

雖然科學家在人造肉範疇上已有所成就,但這些肉類產品卻遲遲未能到達消費者市場。為了令人造肉得以普及化,化學家羽生雄毅想出了與眾不同的計劃,成立名為 Shojinmeat Project 的非牟利組織,以助學生接觸這種高科技。利用類似微波爐的發熱箱,學生在家中也能輕鬆地用動物細胞作培植,只需依情況加點糖和含蛋白質的運動飲料即可。他笑說:「高中生已經在家裡自行培植肉類了。」

問心無愧吃熊貓肉?

英國最大零售商之一 The Grocer 針對未來人造肉的前景發布報告,聲稱製造過程中並無動物受害,只在培養皿中培育。2013 年荷蘭 Maastricht 大學的研究員煮食第一塊人造漢堡扒,造價 215,000 英鎊。這塊漢堡扒重 142 克,採用活牛的細胞,在實驗室裡經過三個月時間培植所得。除了要減低生產人造肉的成本,肉質本身也必須滿足挑剔的「食家」,避免所謂太乾,不夠「彈牙」的評語。

Google 也想要:種出來的「漢堡扒」

提倡動物權益的著名哲學家 Peter Singer 指出,西方的吃肉文化不但殘忍,而且對環境有害,從功利角度思考,人類應當茹素。的確,畜牧業對動物的虐待行為從未休止,不少環保人士也提出數據,宣稱食肉會加速全球暖化,明知事態,人類還是對肉食的美味無法抗拒。為解決問題,美國一間名為 Impossible Foods 的公司發明了一種能夠種出來的「漢堡扒」,就連比爾.蓋茨、李嘉誠和 Google 也為之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