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奧運會曾規定裸身比賽,以向眾神之王宙斯致敬;裸露遍及古希臘藝術品中的不同場景,全裸作賽的運動員、一絲不掛作戰的勇士,連工匠也被描繪成裸體工作,甚至讓現代人歸納出「英雄裸體」這個概念。如此難免令人猜想,到底古希臘是否裸體社會,或至少男性都會裸露?
古希臘
|共33篇|
古代雕塑「奇」觀:為何肌肉男總配小陰莖?
早前美國一間學校被家長投訴,指 6 年級學生在講授文藝復興的課堂上,所看到的 3 張大衛像圖片為色情教材,校長被迫辭職,事件引起廣泛討論。弔詭的是,其實從大衛像到勞孔群像,古老雕塑多是肌肉發達、陰莖短小的男性。「德國之聲」就此訪問專家,剖析背後的文化意義。
考古學家重構古代地中海漁業面貌
自從歷史學家 Thomas Gallant 於 1980 年代著書,表明貧瘠的古希臘海洋無法支撐重要漁業,便一直主導了學術界對古代地中海的看法,推測因很少河流流入地中海,以致浮游生物稀少,令海洋食物鏈欠缺基礎。然而,希臘的動物考古學家 Dimitra Mylona 質疑有關證據不足,於 90 年代攻讀研究生時已立志專研魚骨,希望重新發掘古代地中海文明實況。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李衍蒨:古希臘與解剖
談及我們熟悉的人類解剖,古希臘可說是始祖。
你不知道的文藝復興:古羅馬遺風曾復興於日本戰國?
談及文藝復興,大家定必想起達文西在意大利的曠世成就,但原來這場文化運動,一度把古希臘羅馬遺產帶到歐洲以外更遠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馬思途(Stuart McManus)在文藝網站 Psyche 撰文指出,16 世紀的耶穌會在長崎、澳門、果阿、墨西哥城等地興辦學院,教授古羅馬修辭學與雄辯術,使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異地生根,甚至成功把戰國時代日本學生訓練成拉丁語雄辯家。
Draconian Law:古雅典的嚴刑峻法?
如果有看英文媒體報道香港近況,可能會留意到,記者經常以「Draconian Law」形容港版國安法。這個詞彙是嚴刑峻法的意思,源於古希臘雅典政治家德拉古(Draco),究竟他訂立過甚麼法例,以致聲名狼藉至今?他與後來的雅典民主又有甚麼關係?
古希臘方式修補美國分裂
古希臘年代久遠,故事中的譬喻和人物行為,必不能完美套用在今日政情及社會面貌更複雜的美國身上。但當對立中一方壓倒另一方時,前者承諾不趕盡殺絕,換取倖存後者對過去受到的傷害釋懷,今天或許仍舊適用,避免人們墮進周而復始的報復循環。
類比錯誤的「修昔底德陷阱」
近年,「修昔底德陷阱」經常被人掛在嘴邊,作為當下美中對抗的詮釋。2012 年提倡此術語的國際關係專家、哈佛大學教授 Graham Allison 當時以「雅典的崛起及斯巴達的對此的恐懼,令戰爭無可避免」,來描述美(斯巴達)中(雅典)的衝突。然而,研究中國史的賓夕凡尼亞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林霨(Arthur Waldron),在 2017 年曾批評,根本沒有「修昔底德陷阱」這回事。
放逐:古希臘民主的智慧
古希臘歷史往往被浪漫化,譬如民主搖籃一說,就有意無意忽略當時的語境和習俗,放逐制即是其一。重溫業已失傳的古希臘彈劾法,對今日民主社會或許不乏啟示。
唐明:似曾相識的古希臘戰爭
但是希波戰爭的根本原因,至今未變,同樣的決戰也在歷史上多次重演。當時的希臘人深深明白,他們是在為自由而戰,為了避免像波斯人那樣的奴役生活,雖然這兩片土地相距不過數十英哩,但是價值觀沒有一丁點共同之處。
希臘神話的機械人學
隨著科技進步,AI、機械人將在人類生活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與機械的關係、人如何自處等問題,縈繞人心,成為道德倫理的新課題,除了由科幻作家艾西莫夫提出、經典的「機械人三大法則」外,或許亦可從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作出借鑒,重新思考現代人在世界的位置。
李衍蒨:亞歷山大大帝死亡之謎
傳說中,亞歷山大大帝的屍體在死後沒有任何腐化跡象。紐西蘭教授 Dr. Katherine Hall 最近於一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指,按照歷史文獻記載,亞歷山大大帝有機會患上吉巴氏綜合症。這名國王的死,很有可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偽死亡」例子;她認為這個病理就能充分解釋,為何歷史上對於亞歷山大大帝的死因,有著矛盾的記載。
古希臘弱勢社群的復仇武器 —— 流言蜚語
諸事八卦、講是講非,在古今中外都談不上美德,但英國古典學教授 Fiona McHardy 指出,在古希臘時期,社會低下階層無權無勢,想要伸張正義或報仇雪恨,說三道四散播流言往往是可靠手段,在不健全的司法制度下,流言更可以殺人。
希臘小島 Lesbos,是女同志的浪漫聖地?
古希臘詩人莎孚(Sappho)以抒發女性間親密情誼而聞名,雖然其絕大部分詩作經已散軼,但她出生的愛琴海萊斯博斯島(Lesbos),卻成為女同性戀 Lesbian 的字根,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女同志朝聖,為當地帶來旅遊收益,但究竟島民如何看待同性戀?如何看待家鄉與女同性戀的淵源?
忒修斯之船:基因編輯嬰兒,還同屬人類嗎?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佈,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修改人類胚胎的 CCR5 基因,使一對女嬰天生免疫愛滋病。賀的「科學成就」引來猛烈批評,指編輯人類基因,實際上改變了人類這個物種。如「新人類」的說法成立,到底甚麼程度的基因編輯,會導致「新人類」有別於「人類」物種?是極微小的改動,抑或當「人類」所有基因均受徹底編輯之時,「新人類」才告誕生?情況或可參考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忒修斯悖論」。
古人命不長,現代科技真的推延了人類大限?
科技使人進步,甚至讓人類高估了自身的物種界限。現代人普遍相信,隨著醫學和藥物進步,社會生活水平提高,更優厚的居住環境下,人類的平均壽命必然比過去大幅提高,有科學家更揚言,人類的壽命界限可以無止境地增加。然而,歷史的真相是,先進科技或許從沒提高過人類的壽命上限,一切只是基於錯誤假設的美麗想像。
這些印度山村村民,是亞歷山大遠征軍後裔?
印度西北部喜瑪拉雅山區的小村落馬拉那(Malana),以生產大麻製品而聞名,但村民的身世卻比大麻更加迷幻。相傳在 2,300 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軍征戰至印度,部分傷兵屯駐於此,成為馬拉那村民的祖先。雖然我們未必能夠憑藉村民的外貌找到蛛絲馬跡,但他們所操的語言確實與別不同,村政府甚至實行獨特的兩院制,難免叫人懷疑這是承襲自古希臘的民主傳統。
Facebook 關係網,能側證荷馬史詩真有其事?
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的史詩,由各種神話與英雄傳奇交織而成,箇中虛實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最近有學者研究荷馬長篇史詩「奧德賽」,竟發現故事中錯綜複雜的角色關係網,不似是人為創作的故事結構,反倒與 Facebook 反映的真實人際網絡相仿,或足以證明史詩有一定事實根據。
阿基里斯:古希臘的膚色歧視
如今看到的古希臘大理石雕像,外表看來雖一片雪白,但當初其實有上色,並非因為古希臘是白人社會,或有崇白的風氣。事實上,古希臘人既不是今日語境下的歐洲人,亦不是白種人。隨著學者一再為古希臘文明翻案,如今已有轉折。今年 BBC 和 Netflix 聯合製作的新電視劇「特洛伊:城市的淪陷(Troy: Fall of a City)」便成功引起不少網絡討論,尤其是劇組起用了英國黑人演員 David Gyasi 去飾演故事主角之一的阿基里斯。但阿基里斯是黑人這說法又有多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