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ChatGPT 為首的 AI 生成工具,正悄悄改變各行各業運作,對股票市場亦不例外,可消化海量即時資訊以提供即時投資建議。西維珍尼亞大學金融學助理教授 Pawan Jain 研究演算法交易長達 14 年,他最近撰文分析華爾街經驗,預告 AI 在股市交易帶來的好處,以及市場失衡的風險。
演算法
|共32篇|
【新詞】「聲望經濟」:演算法、就業零散化催生的新標準
過去十年,愈來愈多專制國家透過電子技術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把監控技術推至極致;在新自由主義國度,信用、聲譽則以另一種形式主宰社會。米蘭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Alessandro Gandini 在 2016 年出版著作 The Reputation Economy,中文意思是「聲望經濟」。在書中,Gandini 以跨學科方法,解釋聲譽如何成為獨立知識工作者的重要無形資產。
【詐病請假注意】AI 可單憑聲線診斷感冒
疫情期間,不少醫療集團都提供視像會診服務,但最新 AI 研究更進一步簡化程序 —— AI 單憑聲線便能夠分辨病人是否真感冒,就算對方演技非凡,AI 亦能通過聲學,分辨對方是演戲還是真病。
荷蘭鹿特丹市:揭示演算法的決策漏洞
荷蘭鹿特丹市每年為約 3 萬名公民提供生活津貼,當中成千上萬的個案涉嫌騙取福利。2017 年,該市政府運用機器學習來分析案例數據,從而根據申領者的年齡、性別和語言能力等評估其欺詐風險;2021 年經荷蘭審計法院下令停用。非牟利跨國偵查報道組織 Lighthouse Reports 與美國媒體 Wired,從官方取得該算法的學習數據和模型,重構測試版本,揭示當中存在種族和性別歧視,以及一些結構漏洞。
【新詞】矽谷價值:科技巨頭與言論自由能相容嗎?
相信無論是讀者抑或社交媒體版主,都感受到網絡演算法如何左右了公共討論。除此之外,社交媒體不透明的檢舉和封號政策,以及大眾對「政治正確」的憂慮,都令人反思在電子世代,言論自由如何被蠶食。社運家 Jillian York 在 2021 年出版的著作 Silicon Values,就提出矽谷價值一詞,反思在科技巨頭的壟斷下,言論自由的未來。
保障孩子心理健康,控告社交媒體可行嗎?
Laurie 發現女兒從 12 歲開始,經常瞞著她瀏覽社交媒體,並陸續出現焦慮、失眠、飲食失調、自尊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去年 8 月,她代表女兒入稟洛杉磯高等法院,指控 TikTok、Instagram 和 Snapchat 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為現時美國數十宗類似訴訟之一。
Moyashi:抖音退化論
抖音的 CEO 周受資在早前的訪問中,講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使用抖音」的發言,引發網民冷嘲熱諷:果然自己的孩子是個寶,他人的孩子是棵草。雖然他的理據是因為自己孩子未達 13 歲的年齡限制,但大家都知道年齡限制條款只是一個笑話。
Moyashi:YouTube 裡外的 City Pop
兩星期前,美國單人獨立樂團 Ginger Root 初次來日演出,在接近零宣傳下,加場後門票仍售罄。制作人兼樂手 Cameron Lew 在謝場時說,幫助他越洋演出的贊助商,除了購票入場的觀眾,還有 YouTube 的演算法。
當機械人學會何時應該笑……
科學家正開發一種人工智能系統,令機械人在未來或能夠透過辨識說話中的微妙處,學懂哪種情況下應該笑,及用哪種笑法。開發懂笑機械人的團隊表示,該系統可以改善人與人工智能系統之間對話的自然程度。
Tom Holland:不能承受的留言
電影「蜘蛛俠」男主角 Tom Holland 近日宣佈暫時退出社交平台,擁有 6 千 7 百萬追蹤者的他坦言,在網上讀到有關自己的報道時,情緒會陷入漩渦。有些人認為,名人應習慣被大眾評頭品足,但置身網絡世界,他們每天要承受大量負面批評,當中很多更是不負責任、不合理或純「Hater」留言,長期下來,身心都難以承受。更甚是被攻擊的對象往往不只是名人,普通網民也同樣容易受到困擾。
DeepMind 近乎破解了所有蛋白質結構?
通過預測已知蛋白質的形狀,將能大大減少生物學研究所需的時間,有助促進藥物和疫苗研發,解決糧食危機和持續發展的問題。去年人工智能公司 DeepMind 發佈了開源的 AlphaFold 蛋白質結構數據庫,日前又宣佈,其數據庫所掌握的蛋白質結構已增加到逾 2 億種,數量近乎是所有科學已知的蛋白質。
在美國起訴抖音,難度在哪?
網絡流傳一句「抖音一響,父母白養」,嘲諷青少年在抖音上模仿各種危險挑戰,引致意外發生,甚至因此喪命。抖音流行數不盡的挑戰,近期美國便有 8 歲及 9 歲女童在嘗試昏厥挑戰(blackout challenge)期間死亡。兩名女童的家人正發起訴訟,指抖音「危險」的演算法導致孩子死亡。
將來,你的廚師機械人會懂得試味
近年愈來愈多煮食電器面世,基本上每一種烹調方式都會有相應的電器。當然,即使有機器代勞,食物分量及調味仍是由人決定,但我們距離機械一手包辦煮食或已不遠。最近,劍橋大學研究人員與家用電器製造商 Beko plc 合作訓練機械人模仿人類,在咀嚼過程的不同階段評估菜餚的鹹味,以學習何謂味道好壞,目標是讓其成為更好的廚師,未來可望開發出自動及半自動的食物準備系統。
A.I. 有沒有常識?
讀到像「芝士漢堡刺傷」這樣的新聞標題,大概沒人會以為芝士漢堡是傷者或兇器,甚或猜想是漢堡包之間起爭執吧?但對人工智能來說,儘管它們在下棋或檢測腫瘤等方面的能力已超越人類,要以常理解讀此標題,反而會被考起。因當中涉及常識的掌握和運用,正是它們的弱項。
網購奇譚:喉糖沒貨,給你換成快速檢測套裝
全港菜價飆升,不少人改買外國蔬果。惟全球供應鏈混亂,英美超市亦見空架。部分網購用家更是困擾,非但訂的東西缺貨,還收到「無厘頭」的替代品,像是甜椒換成玫瑰、芝士通粉變了探熱針、喉糖改為快速檢測套裝,往往得物無所用。這類資源錯配或是人為,亦可能是演算法之過。
Moyashi:千萬別抬頭 —— 屬於元宇宙的末日
(本文含劇透)Netflix 剛上架的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是一部異端,雖然仍是隕石撞地球的格局,但故事不是關於如何解決末日危機,反而是關於如何不解決。
建立「蛋白質組數據庫」有何作用?
DeepMind 日前發佈數據庫,當中幾乎包含所有人體中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這些蛋白質結構數據,是由去年展示的蛋白質折疊系統 AlphaFold 計算得出。數據庫免費開放,對許多領域的科學家來說是極大的突破和便利,很可能構成生物學和醫學新發展的基礎。
比起人,人類更相信演算法
由推薦歌曲、電影,到網頁橫幅廣告,演算法不知不覺間收集大眾的習慣及喜好,並替人類作出決定,但其用途愈見廣泛,人們又不由得擔心日常生活會就此被干預及控制。不過,美國喬治亞大學(UGA)數據學家近日發表的研究顯示,比起同伴,人們其實更願意相信電腦程式,工作變得過於艱鉅時尤甚。
愈扶愈貧的方法:AI 演算法
踏入數碼年代,網絡經濟看來是大勢所趨,近年各地政府極力推廣電子支付,市民的生活也與互聯網關係日深。可是,網絡經濟其實暗藏很多陷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專題報道就警告,一些 AI 演算法正在製造貧窮,影響低收入家庭獲得貸款和政府補助的機會。
當腦電圖遇上人工智能:讀心儀的誕生?
推理小說「13.67」中,有以電腦讀取人腦的意識來查案的情節。來自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被稱為「大腦外判」(Brainsourcing)的新技術,讓腦電圖掃描與人工智能合而為一,務求直接從人們腦袋中抽取影像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