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

|共20篇|

【*CUPodcast】邪惡的科學之三:我們與癮的距離

談起上癮,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多是酒精或藥物。然而,無論令人成癮的物質或活動為何物,其邪惡的程度都不及上癮本身。色情、劇集、社交媒體甚至是書本都能令人上癮;而我們上癮與否,不只是意志力的問題,還牽涉到遺傳基因、外在環境、甚至是寄生蟲等多種因素。

家居隔離無馬可賭?小心虛擬體育博彩上癮

「睇波不賭波,睇來幹甚麼」,雖然只是倜侃口號原來後半句「不賭樂趣多」,但亦反映一個現象 —— 只要是運動比賽,皆可能成為賭局。那若在「運動比賽」之前加上「虛擬」兩字,又能否開賭盤?現時大部分體育競賽,皆因武漢肺炎大流行而暫停,外國有博彩公司就發展網上賭場以及虛擬體育博彩活動。虛擬的足球、賽馬少了現實元素,仍足以令人陷入賭博的漩渦。

AV 與癮的距離

網絡資訊唾手可得,色情影片亦不例外。據美國心理學學會研究,男女觀看成人影片的比率同樣高企,分別可高達 99% 及 86%。其中有人 AV 看太多,嚴重甚至影響工作。然而,心理學界未有將「 AV 成癮」正名為疾病,原因為何?既然 AV 看太多不是成癮疾病,是否就沒有問題?

大麻合法後,美國城市把「迷幻蘑菇」非刑事化

美國科羅拉多州最大城市及首府丹佛(Denver)週二結束「301 法案」投票,將成為美國首個服用及藏有賽洛西賓蕈類(psilocybin mushrooms,俗稱「迷幻蘑菇」)非刑事化的市縣。擁護者與學者視之為勝利一著,亦有行政人員對結果表示擔憂。

陶傑:當 IT 變成了黑洞

全球化之下,是非混亂,民粹盛行,下一代比上一代在高科技方面,大有「創意」,但在理性思考分析能力方面則明顯倒退。大媽橫行,五毛充斥,有識之士恐懼:有一天極權控制網絡的非凡能力,終有一日會摧毀西方文明世界。這一天若真的來臨,最大的原因應該由手提電話開始。

香煙電子煙同等看待,易導致錯誤決策

在美國,2017 年有超過 200 萬中學生吸食電子煙,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形容電子煙在青少年間,已達流行病的程度。社會對電子煙的其中一項爭議在於,認為電子煙容易成為吸食傳統香煙的入門產品,誘使非吸煙者,尤其年輕人嘗試,最終轉為吸食傳統香煙。但其實電子煙最初面世,竟出於為煙民提供戒煙替代品。

想食客放下手機,擺個鐵盒就得?

智能電話出現至今,很多人已經意識到自己機不離手的問題,然而實際要解決上癮的問題,卻極少人做到。在紐約東村的餐廳 Hearth,老闆 Marco Canora 加入一件小工具,希望人們能夠放下手機,好好享用自己的食物,以及和進餐的人交流。但你萬萬猜不到,那件小工具只是一個鐵盒。

課金地獄:沉溺在手遊的主婦

日本 Online Game 協會去年進行調查,顯示日本國內的線上遊戲市場規模,已經突破 1 兆 2796 億日元,當中多達 1 兆 1517 億日元來自以手機或平板電腦為平台的社交遊戲(social game)。內閣府去年的調查則發現,七成以上的中小學生在玩社交遊戲。未成年者為此「揮金如土」,已是一大社會問題。但原來主婦們更是沉迷,非但願意大手課金,有的甚至因此債台高築,賠了金錢又賠了家庭。

電子煙:既可戒煙,又可成癮?

近來電子煙大行其道,更被吹捧成煙草的健康代替品,甚至是戒煙好幫手,以一試無妨的心理接觸電子煙的新客為數不少,連帶產業身價水漲船高,已達 114 億美元。不過,達特茅斯學院的諾里斯癌症中心早前發表的研究數據就指出,比起幫助用家脫離煙癮,電子煙反而令更多人抽煙成癮。

電話屏幕變灰,能戒手機癮?

Nellie Bowles 作為「紐約時報」科技及互聯網文化的記者,在公在私也是「手機奴」一名,終日機不離手,兩眼長盯屏幕。當然,她和你我一樣,想要擺脫手機,卻總難敵心癮。只是幾經掙扎,她最近孤注一擲,效法科技道德學家 Tristan Harris 等一小撮人,對手機動些手腳 —— 將電話屏幕變灰。他們認為把畫面從彩色變成黑白,能減少屏幕引起的刺激。你說聽來有點無稽?Bowles 試了數天卻已直言:「手機屏幕灰了,我的心情好了。」灰屏何以有此神奇功效?

無毒不入藥,保健產品可致命

近年香港大街小巷都是大小藥房,不需要醫生處方,如今普通市民隨隨便便就可以買到各種中西成藥、秘方藥和保健產品。不過,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是老祖宗的智慧。過度相信和依賴藥物或有機會反受其害。有香港醫生警告,無論服食的藥物是否原裝正版,在缺乏法例監管之下,成藥沒有安全保證,都一樣有中毒風險。在香港,若保健產品含有未申報成分即屬違法藥物,但現在不合規格的保健產品在藥房或網購平台都可輕易買到,其泛濫程度已難作估算。而在美國,雖然草藥保健產品同樣賣得成行成市,但近期就發生了因服食含有禁藥的保健產品而致死的案例,惹來食物藥品監管局和緝毒局的注視。

沒可卡因,食物製造商也能令你上癮

Android 作業系統過去一直以甜品和零食作為版本代號,最新版本則名為 Oreo。自 8 月面世以後,成功讓兩大品牌發揮協同效應,話題性大增。當中 Oreo 更是大贏家,宣傳效力可能比推出任何新款口味都更強大。而 Google 之所以挑選 Oreo 為版本代號,或因為愛吃 Oreo 跟沉迷智能手機一樣,都容易令人上癮。過去就有研究指出,沉迷於 Oreo 這種廉價、高熱量,隨處可見又致肥的零食,其「毒癮」好比可卡因、嗎啡等受管制藥物。而垃圾食物的出現,也跟毒品的發展過程頗為相似,都因為人類愈吃愈「精」。

你敢關掉手機提示一整天嗎?

科技先是為我們帶來手機,然後是手機提示,將資訊和短訊不分時候地送上門。震動提示總是令我們不自覺分心,放下手上的工作查看手機,日復一日地培養慣性,結果,90% 人罹患幻覺震動症候群,平白無事都錯覺手機震動。有研究就請受驗者關掉手機提示一整天,且看 24 小時拒絕手機提示打擾有何效果。

電子遊戲會讓人上癮嗎?

雖然不少研究者表示,電子遊戲如濫藥般影響大腦, 使人上癮,例如神經病理學家以「數碼可洛因」或「數碼毒品」稱之;美國神經病學會則把網絡遊戲紊亂症例為可能的神經失調疾病。美國史泰森大學(Stetson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 Christopher Ferguson 與維拉諾瓦大學( Villanov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 Patrick Markey 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為打機上癮平反。兩人早前便就此科學懸案著寫了 Moral Combat: Why the War on Video Games Is Wrong (道德爭議:為何對電子遊戲開火是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