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中,國企中國化工集團才以 440 億美元天價,收購瑞士農業化學和種子公司先正達(Syngenta)。上周二,陶氏化學又宣布以 11 億美元,向中信股份子公司出售巴西的粟米種子及研究業務。金融數據服務公司 Dealogic 更指,在過去 10 年,中國已耗資 910 億美元,收購近 300 間涉及農業、化學及食物產業的外資。如此「爆買」,到底用意何在?
收購
|共32篇|
一家日本茶泡飯公司,掀日企收購英企潮
日本 SoftBank 公司總裁孫正義砸下 320 億美元買下英國導體晶片設計商安謀(ARM)時,他一定沒想到,會帶動一波日本企業收購英國企業的浪潮。茶泡飯,米飯上堆著配料,再淋上綠茶高湯,一道歷史數百年、日本鄉間的傳統料理。不像拉麵、魚生、壽司風靡全球,這道料理出了日本,幾乎不會有市場。但一家日本頂級茶泡飯即溶包生產商龍頭「永谷園」,竟然也搭上了這波購併英企浪潮之中。
東芝的衰亡:錯誤的收購與假帳
製造出日本第一台雪櫃、洗衣機的東芝(Toshiba),142 年來一直是日本先進技術水準的象徵。但這家老牌企業近 18 個月就虧損近 6,000 億日元(約港幣 411 億),是史上最差經營成績。東芝除了向日本政策銀行申請紓困,它還打算出售 NAND 快閃記憶體業務一半以上股權,知情人士指出,東芝甚至不排除全賣。
科網獨角獸:不是用錢就成王
早前 Instagram 作出重大更新,新增了限時動態功能。動態消息的最上方加入了影像功能,用戶可觀看追蹤對象過去24小時的限時動態,而24小時後該動態便會自行消失。事實上,Instagram的新功能全然是來自在年輕人群體中更為流行的 Snapchat。
收購 Twitter 的一場豪賭
幾個月前,紐約客一篇文章「Twitter 的末日」(The End of Twitter)預測 Twitter 即將覆亡的幾個凶兆:Twitter 市值被高估、業績低迷,用戶數字連續第 6 個季度出現增長停滯,都足以讓買家卻步,買家還必須面對 Twitter 本身所遺留的問題:包括管理層的混亂和公司的身份危機。
紅眼:奢侈品帝國的勝利者聯盟
近幾年不少中國國企業務重組,動不動就玩世紀合併,媒體常形容為「強強聯手」。不過,這些基建國企的實質業務,太大太強,距離常人甚為遙遠,轟動性或不如近期奢侈品牌的世紀合併來得貼身。讓萬千華麗一族又喜又驚,Louis Vuitton 的娘家法國奢侈品牌集團 LVMH,近日出價 6.4 億歐元,一舉買下德國篋神 Rimowa 的八成股份,也成為 LVMH 集團旗下的首個德國品牌。
朱克伯格來了,Startups 應當恐懼
「我們是微軟,反抗是徒勞的。」(We are Microsoft, resistance is futile.)此笑話旨在諷刺在 Bill Gates 治下的微軟猶如巨獸,對競爭對手施殘酷手段——不是收購新興對方,就是開發同一款產品,以龐大的用戶群勝出競爭。最近有指,現時 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的手段,與往日的 Bill Gates 如出一轍,是個 Startups 應當戒慎恐懼的企業家。
Yahoo 沒落史
Yahoo 曾是那些年每人上網時必到的畫面。這位昔日搜尋界一哥,無論資產,還是地位,都今非昔比。近日被電訊公司 Verizon 收購一事,更成為 IT 界的反面教材,其沒落,實有跡可尋。
Chester Ho:Microsoft 的強戰回歸
回顧 Microsoft 身為「收購燈神」的輝煌戰績,從 aQuantive、Skype 到 Nokia 都是下場慘淡,有些人指收購 LinkedIn 再次顯示 Microsoft 的不濟眼光,認為 262 億美元是天價,計算 LinkedIn 的市值,收購溢價達五成。如果 LinkedIn 真的不值 262 億,為甚麼風評甚佳的 Nadella 會下這一著,認為會是雙贏局面?
孟山都收購案:誰壟斷粟米即掌世界?
德國化工及製藥集團拜耳(Bayer AG)日前公布,希望以 620 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基因改造農業公司孟山都(Monsanto)。雖然孟山都以「報價過低」為由拒絕拜耳的提議,但仍表示歡迎「持續和有建設性的對話」, 保留洽談空間。如果拜耳的收購計劃成功,它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用化學品廠商,或會壟斷世界的粟米和其他農作物種子的供應。
進擊的強國爆買:北海道旅遊業中國化
到日本旅行,滿街都是強國同胞已不是新聞,藥妝舖售貨員,講得一口地道普通話都見怪不怪了,但如果連你下榻的酒店、去玩的滑雪場老闆都是強國人,你作何感想?日本經濟新聞最近就報道北海道旅遊設施被中國人「爆買」的現象。爆買い,日本新詞,望文生義,就是大量購買的意思。
大陸收購熱潮背後的國家任務
全球經濟放緩,企業價格隨盈利下跌,加上國家政策鼓勵,造就大批中國公司收購海外企業,今年頭三個月,國外併購成交額便高達 800 億美元,成交量飆升一半。不過,收購多數只限股份,不涉管理層面,反映中國企業表現離國際標準仍有距離。而中國購物狂熱背後,更或涉及國家機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