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氣候問題,很多人會問到底如何平衡氣候和政經這個難題,但原來除了這個「雞與蛋」的難題,「雞籠」在部分人士眼中同樣值得關注,歐盟 2021 年就推動廢除籠養動物,直接或間接提升部分食材成本,開始引起資本市場關注。
養殖業
|共9篇|
【太進步】養殖業日盛,是時候講講昆蟲福利?
現時估計每年有超過 1 萬億隻養殖昆蟲,用來製成高蛋白和低碳的動物飼料,有助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法國初創公司 Ÿnsect 正於亞眠市興建大型工廠,計劃每年生產 20 萬公噸昆蟲製成的寵物和動物食品;荷蘭、美國和丹麥也在發展這門產業。但同一時間,人們亦開始探討昆蟲福利。
河流污染:雞肉太廉價,三文魚受害
全長 210 公里、橫跨英格蘭和威爾斯邊界的威河(River Wye)曾盛產三文魚,1967 年有釣獲超過 7,800 條的紀錄,然而 2021 年卻跌至有紀錄以來最少的 326 條。當地垂釣者認為,是養雞場大量養雞導致威河受污染,令魚類數量銳減。
植物肉興起、法例嚴格,令工廠式飼養正在減少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料,野生物種數量自 1970 年代至今平均減少了 69%,主要涉及龐大的糧食需求。諷刺的是,養殖動物如雞、豬、牛和魚的數目卻隨之上升,但在工廠化的農業系統,其生存條件甚至比野生動物更糟。以下數據反映了人類繁榮與動物福利之間扭曲的共生關係,及箇中演變。
越南米不再?農民轉養蝦的後患
以往,越南米農一直都在位於湄公河及南中國海之間、有「越南的飯碗」之稱的土地上,辛勤種植極具價值的穀物。但過去 10 年,米農紛紛轉為養蝦,最大原因是受氣候變化影響,使得海水上升,進而令三角洲地區鹽土化(Salination)程度顯著提高,不再適合種植稻米。
「消失」的撈金魚檔,為難的養魚業者
日本的仲夏,少不了各式祭典,男女老幼穿著浴衣,邊吃刨冰、炒麵、章魚燒等小食,邊在遊戲檔攤流連忘返,撈金魚檔更是不可或缺。可惜,今年由於武漢肺炎爆發,各地夏祭相繼取消,令金魚業者生意慘淡。這種傳統活動要如何渡過難關,再迎接下一個夏天?
少吃肉,能防疫?
俗語有云「病從口入」,要保身體健康,必須慎選食物。但除了食材本身,其製造與運輸過程亦會影響大眾健康。美國媒體 Vox 指出,工廠式養殖場或為全球疫症的溫床,而包裝過程更為工人帶來病毒爆發的風險。再者,現時美國受疫情所困,肉類供應鏈亦出現問題;要滿足眾人口腹之慾,同時保障公共健康,可以怎麼做?
減魚類污染的「潮汐」
Alphabet 推出一項名為 Tidal 的尖端科技項目,表示通過監測海底環境以及鏡頭追蹤魚類,能夠便利漁業以更有效率及環保的方式作營運,長遠有助促成可持續的海洋事業發展。
氣候暖化,孟加拉人不再養雞改養鴨
雞肉在亞洲國家一直廣受歡迎,但最近孟加拉出現新趨勢,人們紛紛「棄雞轉鴨」,令鴨肉成為當地的美食佳餚。住在北部農業地區的 Shopna Akter,本與丈夫飼養雞隻和種植稻米為生,但因氣候變暖,河流氾濫頻繁,淹沒耕作和禽畜,導致收入大跌,二人不得不另尋對策。雜誌「大西洋」採訪他們,探討當地居民面對溫室效應作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