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南鄰的格魯吉亞,被指訂立俄版「外國代理人法案」,最後在人民激烈抗議下拉倒。這類法案針對傳媒與 NGO 的外國資金來源,絕非俄羅斯獨有,過去 10 年在全球愈來愈常見。美國塔夫茨大學俄羅斯與歐亞計劃訪問學者 Maxim Krupskiy 就分析,定義模糊的外國代理人法,如何方便政府打壓異己,扼殺發展蓬勃的公民社會。
非政府組織
|共3篇|
記憶戰爭 —— 關閉記錄蘇聯鎮壓暴行的 NGO
已發生的事不可改變,不過在掌權者「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的觀念下,確能任意書寫歷史。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Мемориал),最早將於 28 日面對最高法院裁判檢察機關提起的關閉訴訟。「紀念」多年來不斷揭露包括古拉格集中營在內的蘇聯時代鎮壓暴行,卡內基莫斯科中心高級研究員 Alexander Baunov 認為,西方不少觀察人士誤解克里姆林宮關閉「紀念」是要恢復蘇共時代的高壓,但真正動機其實是想藉此壟斷記憶。
NGO 努力抗疫 —— 中國政府會多謝你嗎?
「非政府組織(NGO)」一詞,在中國往往指外國的組識;而中國本身的 NGO,則更常以「社會組織」相稱。截至 2016 年,中國政府對所謂「境外 NGO」一直採取「不承認、不取締、不接觸」的三不政策。那麼社會組織又能否得到官方重視呢?據「經濟學人」稱,即使這些組織在抗疫期間出力甚廣,甚至獲得官媒讚揚,但並不代表中共會對它們採取較寬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