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

|共13篇|

薯片公司如何決定口味?

1948 年英國零食公司 Walkers 開始生產薯片,1989 年被美國百事公司收購,旗下 Frito-Lay 目前在超過 200 個國家銷售 Lay’s 薯片和 Doritos 墨西哥脆片等產品,更不時因地制宜推出不同口味。例如,泰國有售的一款千層麵口味薯片,在意大利卻並沒上架,後者的口味選擇亦較少。英國「衛報」走訪 Walkers 的萊斯特總部,探討他們如何決定全球的薯片口味。

【童年回憶】媽咪麵:大馬文化與日本技術的結晶

馬來西亞傳媒證實,「媽咪麵」(Mamee)之父、拿督馮振軒(Pang Chin Hin)於 11 月 5 日與世長辭,享年 96 歲。陪伴無數香港人成長的「媽咪麵」,原來有著馬來西亞與日本的「混血身世」—— 1971 年發跡於馬六甲,學習日本即食麵技術,再參考大馬工人的飲食習慣所開發、不用沖泡的即食麵零食。

更美味的朱古力,從可可豆發酵開始

朱古力由可可豆製成。理想的可可豆產地分佈在赤道以北或以南 20 緯度內,例如西非的象牙海岸、加納,東南亞的印尼、南美洲哥倫比亞等,有如葡萄紅酒或咖啡的原料,不同地區的地形、氣候和土壤,都會形塑出截然不同的風味。但可可豆的傳統發酵方式難以控制質素;科學家及朱古力製造商正嘗試從發酵入手,捕捉其風味,製作更好味的朱古力。

【Soul Monday】嚐一口朱古力,能幫助身心障礙者?

每逢情人節,日本女性多會送出朱古力,向異性表達愛意或感謝,「久遠 Chocolate」正是近年熱門選擇之一。這個創於愛知縣的品牌,約有 7 成員工為身心障礙者,他們參與製作的朱古力,每年營業額達到 15 億日元。但企業的真正目標,其實是提升這些同仁的勞動價值及薪金水平。

韓國觀眾:戲院可以不去,爆谷不可不吃

是要「與病毒共存」,還是繼續「清零」政策,各國自有決定。南韓嚴格防疫日久,近日亦終於放寬措施,包括戲院恢復場內飲食。但即使過去一段長時間,只准在院內呷汽水,而不得吃爆谷也好,韓國人也沒疏遠這種小食,並沒看視它為「看戲附屬品」。在他們心中,電影可以不看,爆谷不可不吃。

互寄家鄉零食的「筆友」

旅行最快樂的時刻,莫過於晚上買零食回到酒店,邊吃邊聊天邊看電視。不論是日本便利店中五花八門、期間限定的精緻零食,還是西方超市貨架上一排排巨型包裝,口味多變的薯片及朱古力,都令人回味再三。近日有網民就在平台 Reddit 上,透過「Snack Exchange」交流板(Subreddit)誠徵各地「零食筆友」,郵寄零食作交流,以慰彼此無法出門旅行之苦。

【*CUPodcast】只溶於手,不溶於口:M&M 在二戰時曾是美軍軍糧?

戰爭似乎百害而無一利,但二次大戰的確曾為世界帶來突破性的產品與發明。例如航空母艦、核武,以及 —— M&M 朱古力。二次大戰結束前,M&M 曾是美軍專屬的軍糧。軍人與我們之所以能享用這種色彩繽紛的零食,便要從堪稱「希特拉的秘密武器」,難吃無比的「D 口糧」談起。

零食食到無停口,乃是人類本能?

某程度上,薯片袋好比潘多拉的盒子 —— 一旦打開,後患無窮。不停把薯片往嘴裡塞,待你恍過神來,袋子空了一半。減肥達人都說這是定力不夠,執業醫生 Darria Long Gillespie 卻告訴我們,對零食欲罷不能,其實是人類本能。若要對抗小食的誘惑,靠科學比靠意志力更好。

日本的土產文化,造就 Kit Kat 的百變形象

Kit Kat 不是源自於日本,但日本手信中總不免會出現 Kit Kat,只因這種朱古力威化棒到了日本以後,不斷改良成日本風味,至今已出現多達 400 種口味,多變及廣度可以說是超乎想像,且經常加入地方元素,成為足以代表地區的土產。作家 Tejal Rao 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分析日本多變 Kit Kat 的成功之道。

上班族惡夢:辦公室的禁糖令

作為成年人,若是嗜甜如命,愛吃零食狂喝汽水,假如他朝變胖身體變差,理應也是個人的事,輪不到別人干涉。但在美國一些辦公室,公司提供的小吃和飲料,全都換成無糖的健康食品,自備的甜食也被禁止「入屋」。老闆說為大家著想,下屬卻在心裡淌淚。不過是忙裡偷「甜」,這樣也要被「健康大使」剝奪?

廣告如何令你對垃圾食物上癮?

食物營銷的目的就是刺激渴求,如果消費者處於有情緒的狀態,感性的慾望就會戰勝理性的判斷,他們就會更容易被建議所左右,想要買東西的衝動更為強烈。因此垃圾食物公司會花許多時間和資源,想方設法令他們的產品和消費者的某種情緒、經驗或者生活的某個時刻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