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線鱈(Haddock)是製作英式炸魚薯條最常用的魚類。幾個世紀以來,新英格蘭東海岸水產都面對過度捕撈的問題,監管機構已將捕撈配額削減超過 80% 以防魚類數量暴跌,亦因此今年該地區黑線鱈捕撈量將會減少。科學評估就指出,緬因灣黑線鱈數量下降,意味這種魚的捕撈配額不可持續。
過度捕魚
|共9篇|
塞內加爾國菜消失,全因過度捕魚?
塞內加爾有道著名國菜 Thieboudienne,由魚肉、米飯和番茄醬組成,傳統上會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這道菜,魚亦是塞內加爾文化的一部分。這道菜的首選品種是青銅石斑魚,但過度捕魚令西非海岸的魚類資源逐漸減少,當地漁業已面臨崩潰,日常生活中吃魚的機會大減。有營養學家認為,青銅石斑魚消失,不僅意味著失去國家象徵,亦導致國民失去一種關鍵蛋白質。
一間中國投資的魚粉廠,為岡比亞人帶來的痛苦
西非國家岡比亞(Gambia)只有面向大西洋的 80 公里海岸線,漁業亦只佔 GDP 2% 左右,魚類卻是當地重要糧食組成部分,國人每年平均消耗約 29 公斤魚,超過世界平均值的 20 公斤。但近年中國投資的魚粉廠在當地生產魚油和魚粉,出口至中國、歐洲等其他地方,正在漁業資源、成本和環境等各方面影響當地社會。
植物牛肉之後,是植物海鮮浪潮?
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糧食需求隨之上升,而且平均消耗更多肉類。要滿足人類無止境增長的食慾,仿製出肉類香氣、味道及口感的植物肉也許是解決方案之一,像美國植物肉品牌 Impossible Foods 的「不可能植物牛肉」經已推出市場。植物牛肉先拔頭籌,緊隨其後的大有可能是植物海鮮浪潮。
智能漁網及探測器,助漁業可持續發展
逢年過節,飯桌上少不了海鮮,但大快朵頤的背後,卻是商業捕魚造成的海洋危機。拖網漁船的捕魚速度,遠快於魚量的回復,海豚和海龜更被困於龐大的魚網中。一項調查指出,2017 年全球超過 3 分 1 漁獲被列為過度捕獲,以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歐盟希望透過投資創新科技,如智能漁網和掃描技術,藉以解決問題。
中國捕漁船,向拉丁美洲進發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這句話或也適用於海洋。中國漁船從東亞到西非四出捕魚的行為,被評為耗盡自家附近區域漁獲後,出動龐大捕漁船隊進入其他國家海域,令魚類資源枯竭。近期,拉丁美洲地區包括厄瓜多爾的科隆群島、秘魯以及智利海域,均發現大量中國漁船蹤跡。
減少捕撈魚類?可以嘗試人造魚肉
三文魚、魚子醬、龍蝦等海鮮食品一直都是人們的心頭好,但過度捕撈會使魚類數量驟減,破壞海洋生態。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WWF)統計,過去一個世紀,主要河流流域的野生鱘魚大減近 70%。大自然生態遭受嚴重破壞,還能怎樣挽救?繼人造牛肉之後,人們進一步研發人造海鮮食品,以代替捕撈。
日本秋刀魚縮水,竟成中國人哈日的證據
日本東北數個漁港今季的捕獲量都直線下跌,跌幅之一是來自近年頻頻「失收」的秋刀魚。日本漁業猜測,主要原因是受到近期颱風吹襲,海洋水溫上升與過度捕漁的影響,矛頭卻直指台灣和中國兩大競爭對手。台灣的秋刀魚捕獲量早在 2013 年超越日本,連續四年居冠,而中國雖排名第三,但過去 4 年捕獲量已大幅增加 30 倍,皆因多了中國人喜歡吃秋刀魚,出現「爆食」現象。
天眼追蹤非法捕魚
浩瀚大海,要對那些非法捕魚者執法,知易行難,無從入手。不過,現在透過人造衛星協助,加上 Google 提供的平台,全球也可監察漁船行踪,知道漁船有否在保育區捕魚,又或出現大量漁船同區作業,導致過度捕魚,令海洋物種保育變成真正可能。唯一問題是,搶盡海洋資源的中國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