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甚少動物演化成企鵝般,能於冰冷的極地環境生存 —— 像皇帝企鵝擁有多層保溫羽毛、使血液保溫而交錯分佈的動、靜脈血管,還有可抵禦近攝氏零下 26 度低溫的腹部脂肪。誰又會想到,最近科學家重構企鵝數百萬年來的演化歷程,才揭曉其祖先竟是來自熱帶地區,還見證了地球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
進化
|共26篇|
為何變色龍移民後,變得更鮮艷?
半世紀之前,來自肯雅的變色龍意外進入夏威夷,在當地變出更鮮艷的顏色。牠們之所以能夠更高調奪目,或因在新環境中養尊處優,不用再躲避眾多捕食者。
來自遠古的奇妙卵生哺乳類動物
澳洲生態極為多樣化,有著各種獨特生物,尤以鴨嘴獸這種卵生哺乳類動物最為「另類」。最近,澳洲博物館首席科學家 Kristofer Helgen 及主要研究科學家 Tim Flannery 就帶領團隊,揭示這種大洋洲最神秘生物的起源及歷史。
你都係我同鄉:「人類大族譜」正要誕生?
自從啟蒙時代,神權慢慢瓦解,歷代科學家其中一個最想解開的謎團,就是人類的起源。隨著基因圖譜技術愈來愈普及,人們只需要花一部智能手機的價錢,就可以解構出自己的基因排序,科學家或正愈來愈接近真相。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就嘗試重構一幅屬於全人類的族譜圖,找出我們的共同祖先。
【變形記】氣候變化加劇,動物快速進化求存?
氣候變遷令自然災害肆虐,棲息地退化。過去數十年,科學家一直監測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發現高溫會導致物種體型縮小、失去生育能力,甚至完全絕種。最新研究指,在水循環失衡及極端天氣夾擊下,許多動物正改變身體部分位置的大小,以協助調節體溫,在極短時間的演化中掙扎求存。
Moyashi:進化與侵略可以是同一回事
你以為「三一萬能俠」是對抗外星侵略的故事,但其實是一個地球人侵略外星的序章。那些遠渡來到地球的侵略者,原來是拯救宇宙無數生命的尖兵,反而地球上的猴子拿著自己都弄不懂的武器亂揮。人類自以為是八國聯軍來針對自己,豈料實情是自己把對外侵略當成進化,擅自把宣戰說成自衛。
以後我們還會握手嗎?
疫情大流行前,握手是極為普遍的打招呼方式,實在難以想像這種禮儀會從此在人類社交中消失。英國古人類學家及進化生物學家 Ella Al-Shamahi 就認為,握手始終會再次回歸人類之間,畢竟這個行為有著出乎意料的起源,更跨越不同文化與歷史時期。
【愛吠又愛舔】寵物的惱人行為從何而來?
寵物雖集寵愛在一身,但在可愛背後,牠們常會做出令人類難以忍受的行為,像是無休止地吠叫或喵喵叫、跳起來舔人、嚼咬電線等等。英國廣播公司最近就有專文拆解此類惱人行為,到底從何而來。
氣溫如何影響人類身形?
長久以來,人類在進化中最明顯的,是身體及大腦尺寸隨時間變大。最近一項新研究嘗試利用由人類化石得出的數據,再結合其身處時代的氣候模式作分析,發現氣候確會對身體及大腦大小造成影響,而這種進化模式其實與其他物種相近。
後悔一夜情,下次又會重蹈覆轍?
當遇上發生一夜情的機會,只有兩種做法,「迎合」與「無動於衷」。不論男女,面對一夜情時有無作為,事後均有可能後悔。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Leif Edward Ottesen Kennair 教授領導的團隊,就研究「性後悔」是否有助於改變往後的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一夜情感到後悔的人,很多時未有學精,下次又重蹈覆轍。
進化論進化:物競天擇,「善」者生存?
生物學家達爾文在 1859 年出版「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不單寫下科學史的重要一頁,也影響了無數思想家。哲學家史賓莎就留下世紀名言「survival of the fittest」,清代思想家嚴復翻譯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並應用在社會科學,想像人文世界也是跟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有科學家的研究卻打破這個觀念,指出「物競天擇」,應該是「善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riendliest)。
為甚麼有些恐龍格外身大頸長?
雷龍和梁龍給大家的印象,都是龐大而頸長,但牠們所屬的蜥腳亞目恐龍(Sauropod),並非從來都如斯巨大。這類恐龍在其進化史最初 5,000 萬年,形態其實更加多樣:有的可以長至 10 米、有的卻比山羊還小;有些雙足行走、有些則四腳爬行。但既然如此,為何後來卻只剩下巨型的品種?
進化論:人類的聰明腦袋,源於陸上生活?
同在物競天擇的環境中生存,海陸進化史又一樣長,為甚麼大多陸地生物比海洋生物聰明?又有甚麼因素,令人類的智商超越其他物種?美國西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必須在複雜景觀打獵的生物,或贏在腦部演化的起跑線上。
城市生活讓野生動物更為聰明?
即使在人煙稠密的市區,野生動物皆隨處可見。也許是天然食物不足,也許是習慣成自然,許多時候牠們都選擇吃人類的餘食。久而久之,牠們都學懂了如何在街巷之間找食物,甚麼時候出現在甚麼地點能飽腹一頓…… 城市的生活模式讓野生動物變得更聰明了嗎?英國廣播公司嘗試找出答案。
為何鯨魚這麼大?
儘管鯨魚在地球已經存在了約五千萬年,但牠們是在過去的五百萬年間才演變成真正的巨型生物。是甚麼因素限制了牠們的體型擴張?在如此巨大的體型下,牠們的生活節奏又是如何?
動物也有青春期?
在家嫌父母囉嗦,在校跟師長對抗,看甚麼都不順眼,同學間卻人做我做。這種青蔥歲月,你我或都經歷過。不過,原來青春期並非人類獨有,年少動物在其成長之時,亦有衝動、壓力,需要學習。專家認為,那些瘋狂、氣人的舉動,不僅在大多數物種成長時無可避免,而且有其真正價值。
人類骨頭會隨時代改變?
無論是電影中的屍骸,還是博物館展覽的標本,我們總認為數千年來,人類的骨頭都沒有甚麼差別。近來,德國基爾大學兒科醫生 Michael Hermanussen 的研究卻證實,人骨也會因生活模式的改變而產生變化。不同領域的學者集結研究所得,發現身體裡的 DNA 會對應生活模式作調整,體內的骨頭不斷被破壞與重組。
人腦變大,源於溫泉煮食?
大約 200 萬年前,早期人類祖先進化出大的腦袋,並開始塑造相對先進的石材工具。部分研究人員認為,這些變化是因為發明了「煮食」而來。直至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地球生物學教授 Roger Summons 找到方法,支持這個猜測。
「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是天生好動?
坐著上班,躺著放假,一年 365 日,能不動就不動。如此「死蛇爛鱔」的你我,竟然會是天生好動?最近一項遺傳學研究表示,對活動身體的需要和渴求,或許早在我們成為人類之前,就已經孕育於 DNA 當中,並可能曾協助指導物種的進化。
變色寄生蟲,再證「進化論」
早在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年代,就已開始利用鴿子作為實驗室的研究對象。時至今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生物學家團隊再一次利用鴿子,展示了生物為適應環境而出現的進化過程。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並非鴿子,而是鴿子身上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