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決定攻讀博士學位(PhD)是一個艱鉅的決定,筆者想藉此機會與各位有志之士分享自己報名的心路歷程。要踏入學術界,第一步當然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
進修
|共11篇|
Hong Kong Infosphere: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
數個月前,有英國大學的社會學系,推出一個與在英港人組織合作、為期 3 年的全額資助博士學位,其中一位博士論文導師是該組織的創辦人。事件曾在學術界朋友之間引起激烈辯論,其中一個焦點是沒有學術職位的人,為何可以做博士導師。上述事件只是一個引子,這篇文章是想介紹一下英國的「協作式博士計劃」(Collaborative Doctoral Partnerships)。
未來就業報告:AI 趨勢下,全球 5 年內或流失 1,400 萬職位
世界經濟論壇(WEF)發表「2023 年未來就業報告」,指科技正在改變所有的工作角色,隨著綠色轉型、科技、經濟前景等因素影響,近 4 分之 1 工作崗位將會發生變化,全球 5 年內可能流失 1,400 萬個職位。
2023 年初,我出發到澳洲升學去
大約在 2022 年時申請了澳洲的碩士學位,同年年尾,便陸陸續續收到 offer,值得高興的是也收到了就讀心儀大學的機會,煩惱的是選科時其實不是一個慎重的考慮,直到此刻仍擔心會否不適合。到海外讀書於我而言,不論碩士或學士,其實都是頗奢侈的。
廖康宇:關於讀博(三)—— 讀博之後發展
之前兩篇文章寫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一些個人意見,包括申請前要有的心理準備、讀博時要注意的事項等。由於篇幅有限,部分內容只能點到即止,現在在此稍作補充,供有興趣的讀者了解參詳。
廖康宇:關於讀博(二)—— 我想講的事
前文提及筆者在英國讀博士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包括先計劃出路、注意精神健康和與導師的關係,下文將繼續分享幾個觀點,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
廖康宇:關於讀博(一)—— 你需要知道的事
上月答辯過後,筆者 5 年的讀博生涯正式結束。以下幾點為過去在英國讀書的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希望能夠為有志讀博的讀者提供一些參考。當然,修讀不同學科、或於其他國家讀博的同仁可能會有不同觀點,歡迎在社交媒體留言指教。
石 Sir:開學了 —— 英國留學篇
踏入 9 月,各大商戶的廣告招牌、宣傳電郵,莫不都在提醒我,又是時候 Back to School 了。伯明翰東亞居民人口少,一般見到的東亞臉孔不少都是留學生。早兩個月暑假期間,坊間碰到的東亞人也明顯較少,唐人街一帶更有點冷清。8 月底起,開始在路上見到一些東亞人臉孔,不少一臉對伯市各處感到新奇有趣的樣子,大概是剛來到快要開學的留學生。
陶傑:成就一個領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聲稱,要成立所謂公務員培訓學院,從中培養香港未來的「領袖人才」。世界上有沒有「領袖學」(Leadership)?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雖然已不在人世,但李光耀早已告訴了你:「我沒有聽說過,有哪一個領袖是領袖學課程教出來的。」做領袖,一要有天分,二要有性格,三要有時勢和命運。有幾多學問和學位,絕對不重要。領袖靠的是一份與生俱來敏銳的觸覺和判斷,以及乾坤獨斷的剛毅和強悍。有時天分決定了性格,許多時候性格又決定了命運。世界不同的時勢,像大洗牌,又淘盡幾多英雄和狗熊。
終身學習走崎嶇路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的專題報告指出,由學院教育到公司訓練的傳統學習模式正在瓦解。數據顯示,只有 16% 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 4 年大學教育能讓同學好好預備找到好工,雖然職業教育學院承諾學生能找到第一份工作,但學習專門技能的人比接受通才教育的更早離開職場,經濟學人認為這與專門技工的適應力較低有關。
Chester Ho:科技人才不足還是錯配?
今次立法會選舉資訊科技界鬥得激烈,只因近年政治局勢波譎雲詭,這個席位對下屆立法會政治格局將有關鍵影響。無論是傳媒焦點還是選舉論壇,候選人都反覆攻擊對方種票,真正的政策討論著墨不多。事實上,香港資訊科技界有很多議題,除了法律規例和政府配套,企業和從業員都相當關心人才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