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

|共8篇|

採訪可惹殺身之禍:菲律賓記者的故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罕有地頒授予新聞工作者,以表揚他們為「捍衛言論自由所作的努力」,其中得獎菲律賓獨立網媒 Rappler 創辦人雷薩(Maria Ressa),因堅持批評政府和打擊假新聞,以致官司纏身和持續受到政府威脅。事實上,雷薩遭遇只是冰山一角,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報告,菲律賓 19 年間有多達 87 位新聞工作者遇害,杜特爾特上台後,法外殺人問題更加猖獗。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愛因斯坦誕辰】曠世的相對論,何解得不到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為人類開啟現代物理學大門,發動一場現代科學革命。顛覆傳統的思想卻惹來老派科學家圍攻,即使愛因斯坦在 100 年前得到諾貝爾桂冠,但始終不是基於相對論的貢獻。其時著名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與愛因斯坦圍繞相對論和時間本質的論戰,更成為傳奇。

【專訪】諾貝爾獎遺落之人 —— 病毒學家朱桂林

華裔病毒學家朱桂林教授(Qui-Lim Choo),是最早找出丙型肝炎病毒的三大關鍵人物之一,但今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人,卻只有率領團隊的 Michael Houghton 教授。朱桂林成了遺珠,卻未糾結於此。相比起個人得失,這位傑出科學家更重視團隊合作,而且他笑說:「我就喜歡找東西。」

世界糧食計劃署:別讓飢餓成為衝突之源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榮獲今屆諾貝爾和平獎。武漢肺炎令全球貧窮人口激增,諾貝爾委員會形容,在疫苗未面世之前,「食物是平息混亂的最好疫苗」,並讚揚當局過往一直打擊「以飢餓作為戰爭武器的行為」。普渡大學傳播學家 Jessica Eis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食物與和平的關係。

諾貝爾獎與科學界脫節?

今年各項諾貝爾獎的得主開始陸續公佈,一眾頂尖科學家,將有機會得到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或者化學方面的最高殊榮。不過現今科學領域廣闊,這 3 個諾貝爾獎項,已不足以表揚在其他科學領域取得觸目成就的科學家。部分學者則認為,諾貝爾獎的不合理評獎制度,使其與 21 世紀的科學界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