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兼神經科學家 Marc Tessier-Lavigne 和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Francesca Gino,分別被查出曾使用經篡改的數據來發表論文。開放科學中心合辦人 Brian Nosek 於 10 年前開始提倡共享及公開審查學術研究數據,惟至今學術詐騙依然普遍。
論文
|共16篇|
Hong Kong Infosphere:海外大學的倫理審批制度,和香港研究的小困境
至於為甚麼這篇文章標題會說「香港研究的小困境」?這是因為我和多位朋友,都曾在申請倫理審批時遇過一些困難,主要是「敏感題目」、「對參與者和研究人員造成真實風險」的定義十分模糊,有些外國學者對香港的風險判斷會相對保守一點。
Hong Kong Infosphere:推動學普,先要推動開放取用政策
開放存取能讓最新研究成果走入公眾,推進科學發展,為創新活動鋪平道路。對於學者而言,開放存取的文章能夠接觸更多讀者,自然也可增加引文數量。更重要是,當傳媒、公民領袖和政策倡議者都可以輕易獲取研究資料,會有助學者把研究化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學術期刊否定 AI 的作者地位,為何解決不了爭議?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 近來引起學術界爭議,除了擔心學生借 AI 生成論文魚目混珠,亦有學者把 ChatGPT 並列為聯名作者。澳洲國立大學公眾科學意識中心訪問學人 Danny Kingsley 指出,最近接連有國際期刊強硬回應,宣佈禁止 ChatGPT 名列為學術作者,究竟背後衍生甚麼問題?
科學狗:鮮為人知的緬甸琥珀研究黑秘密
埋藏在琥珀中的動植物化石,記錄了恐龍時代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個琥珀盛產地正是亞洲的緬甸。
科學狗:科學界出現大規模造假,同儕審查系統是否有缺失?
科學界近期爆出的最大醜聞,莫過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的研究疑似大規模造假,誤導了學界 16 年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著眼點是,為何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都會有如此問題?同儕審查(Peer review)確實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石。新報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前,不同專家會仔細審查當中的證據和論點,確保當中說法是否成立、有沒有誤解數據等問題……
26 年來,「刺針」如何漸漸失去公信?
1823 年創刊的期刊「刺針」(Lancet),在醫學學術界享有權威地位,人們自然期望當中刊載的論文專業、可信。去年著書探討科學研究領域造假現象的蘇格蘭心理學家 Stuart Ritchie,最近就在雜誌「旁觀者」(The Spectator)撰文質疑「刺針」失信。
鄭立:專欄作家寫的是專欄文章,不是學術論文
兩者雖然都是「文章」,但從成本、用途、受眾,以及對作家的品質要求都完全不同,搞不清楚它們的分別,用學術論文的標準去衡量專欄文章,本身就是輕率的。
英國大學生「請槍」寫論文,現實卻是黑吃黑?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道,不少大學生會「請槍」找人代寫論文,現在卻被對方反過來威脅。高等教育質素保證局發現有些代寫論文的公司要挾學生付更多錢當作「掩口費」,否則代價是向學校公開他們作弊的事實。
維基百科中被引用 280 萬次的論文
維基百科是當今最多人瀏覽的網上百科全書,內容由無數網民合力編撰而成,每個條目都必須交代資料出處。維基媒體基金會最新調查卻有驚人發現:一篇由 3 位澳洲學者發表於 2007 年的學術論文,竟然在維基百科引用超過 280 萬次,成為引用次數最多的資料來源,遠遠拋離引用僅過 2 萬次的第二位。該論文作者之一 Brian Finlayson 直言:「這個數字嚇了我一跳,我們都不明白發生甚麼事。」
鄭立: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 —— 一篇令作者被終身監禁的禁忌論文
「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是一篇很難讀的論文,不是他寫得不好,而是寫的人本身很難令人沒有偏見。因為作者 Theodore Kaczynski 是一個恐怖分子,他在 25 歲時,已成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最年輕的教授,本來是人生勝利組吧?可是這位 IQ 167 以上的天才,卻對學術界感到失望,兩年後就自行辭職隱居,最後成為了恐怖分子。
醫生的幽默 —— 怪誕研究精選
作為醫學研究權威,「英國醫學期刊(BMJ)」每年聖誕都有特殊的慶祝傳統:一整期專刊輕鬆的論文作年度聖誕特輯,30 年來花樣百出只為博君一笑。以下是其中 5 個 BMJ「聖誕發現」,且看你能否理解科學家們奇怪的笑點?
非法學術期刊網是俠盜還是賊匪?
2011 年,科技奇才 Aaron Swartz 從期刊網上圖書館 JSTOR 上解放了 500 萬份原本需要付費的學術論文,供人免費下載,普及知識予眾生,然而他亦因此舉被起訴,面臨判監,他寧死不屈,以自殺換來至死的自由。雖然他的學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人們對要求「知識回歸大眾」的呼聲愈演愈烈 —— 根據最新研究,非法學術期刊網 Sci-Hub 有可能實現將知識從金錢中解放的理想。
「同行審查」造假 中國論文被撤回數居冠
科學期刊及論文接連爆出造假醜聞,令科學研究信譽成疑。上月底科學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 107 篇集體造假的中國論文,也引起對中國學者信用的關注。專門報道論文被撤情況的「Retraction Watch」翻查舊帳,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發現中國論文因同行審查環節造假被撤數居冠全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山寨學術期刊造假術
在資訊流通無遠弗屆的時代,任何識字會上網的人只要找到平台都可能天馬行空寫出影響深遠的假新聞。如今假資訊更不限於時事新聞,更有在山寨期刊中冒起的苗頭。最近老牌學術期刊「自然」就刊登一篇論文,講述一群科學家偽造身份放蛇,向各家期刊自薦做編輯,測試它們的可信度和 fact check 能力。
那麼多怪研究,到底可信嗎?
學界早有聲音指出,科研質素參差,而日前科學期刊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就有研究指出,科學研究在多年來沒有趨向更精確,成因是「壞科學的天擇」(natural selection of bad science),即以論文數量度量學術成就的制度,令壞科學研究充斥學界。